油气润滑输送管内环状流的特性分析.pdf
由上述 的流 型转 变机 理可 知 ,气 液两 相界 面波 的 存 在 .是 形 成 环 状 流 的 主要 原 因 。 3环状流的气液界面稳定性分 析 目前对气液界面 的稳 定性分析 ,主要采用 的是小 扰动 法 .即对界面施 加小扰动 。下面对微 重力条件下环 状流 的 气液界面稳定性进行分析。 3 . 1 环 状流 的动 力模 型 1 连续方程 对 液 相 昙 昙 o 1 对 气 相 昙 昙 o 2 式 中 A为截 面面积 ,m ;P为密度 ,k g m ;u为流 速 ,m. s ~;t为 时 间 ,s ; 为 流 动 方 向坐 标 ; 下 角 标 l为 液 相 .g为气 相 。 2 动量守恒方程 对液相 , 妄 4 丢 一 4 罢 一 p ,g4 sin P 3 对 气 相 , 昙 ” m T iS t一 一 g A g sin p 4 将 3 4 e F 的压力项 消除 ,得如下 的两相 联合动 量 方 程 鲁 一 鲁 - g v -l 一 u s 5 一 一 。 其 中 , 舟孕 n 式 中 T为 剪切应 力 ,N I 13 。 ;S为湿 周 ;P为压 力 , MP a ; B为 管 道 与 水 平 面 夹 角 ;g为 重 力 加 速 度 ,m s - 2 ; 下 角标 i 为气液界面。 3 . 2模 型的 线性 稳定性 分 析 由于界 面波 ,环状 流得以维持 ,气 液两相界 面的小扰 动使相 应的各个 变量 产生扰动值 ,因此可 以将其表 示为稳 态值与扰动值的和 f 啊 ’ { 6 l f 将式 6 代入式 1 、 2 、 5 中 ,得 t ’盟 o t 豢 4 O u ; 。 一 鲁 一 堕Ox 。 - g 等 鲁 一 警 吉 “ 一 研 究与 7 8 9 式中A仁 d A / d h l一 ,h 为内管液膜厚度,ll l m。 n , 为考 察界面的稳定性 ,对界 面施加如 下的小扰动Ⅲ 假设 h 为无穷小量 ,则 h 的变化 引起 U g ,u 的线性变 化 .即 1 O 式 中 h 为 参 数 h 的 小 扰 动 ; f 为 波 幅 ;K 为 波 频 率 .H z 。将 式 1 0 代人式 7 ~ 9 中,同时忽 略二 阶及 高阶小量 ,进行线性 化处理 ,从 而得到界面 波色散方 程 a Ic - 2 a 2 ia 3 c a 4 0 1 1 其 中 q 鲁 砖 筹 妻 1 0A F 一 丢 ] 鲁 Ag “- 2 O AF 一 A g _ O 魄 AF 一 O A F ] 式 1 1 是一 复系数二次方 程 ,其解 为 C 一 [ 二 二 2 。 ’ 。 。。 ‘ 一 、‘ 一, a t 复波速 c c i c , ,其 中 c , 决定着界 面扰 动的情况。c , 0 时 ,扰动增 大 ;c , 0时 ,扰动衰减 ;c t 0时 ,气液两相 界 面 达 到 中 性 稳 定 。 3 . 3气 液 界面 稳定 性 结果 分析 界面扰 动何 时增 长 、何时保 持 中性稳定 、何 时衰减 , 可 用界 面波增 长因子 K 波数 与波速 虚部 的乘 积 来 表 』 t P l l l l 啊 示 。主要计 算参数为 水 平输送 管道内径 d 2 O m m,折算 气体速度 范围为 2 0 8 0 m/ s ,密度 p 1 . 2 0 5 k g / m ,动力 粘度 产1 . 8 0 8 1 0 P a s ,气 压 p 0 . 4 M P a ;润滑油 的折算速 度 范 围 为 0 .01 5 ~ 0 . 2 5 0 m/ s ,密 度 p 1 8 6 0 k g / m ,动 力 粘 度 l 3 4 x 1 0 P a S ,油 压 p l 6 . O MP a 。 图 2表示不 同折算液速对界 面波增长 因子 . 的影 响, 其横坐标为无量 纲 K / D 。随 的增大 ,界 面波增长 因 子 增 大 ,当 0时 , ,对 应 界 面 中性 波 ,其 波 长 为 ,此 时形成稳定 的界面波 。当 O ,界 面波不断成长乃至 引起 界 面或 流动 的不稳 定 。如图 2曲线 所示 ,当 为 0 .0 4 ~ 0 .0 6 m/ s 时 , 厂 0 ,气液 两相界面达到预期的稳 定。 、 1 . 2 0 . 8 0 . 4 0 一 O . 4 0 0 . 5 l 1 . 5 2 图 2 不 同 液 相 折 算 速 度 对 界 面 波 增 长 因 子 的影 响 V 3 O m/ s 图 3表 示不 同气 相折算速度 对 界面波增长 因子的 影 响 ,随 着 的 增 大 ,界 面 波 增 长 因 子 增 大 ,最 快 成 长波的波 长 ⋯ 减 小 ,中性稳定 波 的波长 也 减小 。 当 3 0 m / s 时 ,K . 0 ,气 液两相界面达到预期的稳定 。 0 O . 5 l 1 . 5 2 3 不 同气相折算速度对界面波增长因子的 影 响 V s 『 l一 0 .0 6 m/ s 4环状流 的均 匀性分 析 针对水平管 中环状流受重 力的影响 ,液膜沿 周向分布 出现不对称性 ,即管子底部液膜较 厚 ,管子侧壁 面及 上壁 面液膜 较薄 ,文 献[ 5 ]采用 5组双平 行电导探 针测量 周 向 5个角度处的瞬态液膜厚度随时 间的变化 ,且 获得 平均 液膜厚度沿周 向的分布及其随气 、液相折算 速度 的变化特 性 ,如 图 4所示 。 0 4 5 9 0 1 3 5 1 8 0 0 /。 a 折算液 速增大 0 4 5 9 0 1 3 5 1 8 0 0/ 。 b 折算气速降低 图 4 液 膜 平 均 厚 度 沿周 向 的分 布 规 律 液 膜 在 管 内 沿 周 向 的 分 布 具 有 沿 0 。 ~ 1 8 0 。 直 线 的对 称 性 ,为从管底到顶 的周 向角 。由图 4可 以看 出 ,随着折算 液速 的增大或折算气速的降低 ,重力作用更 明显地 影Ⅱ 向液 相在管周 内的分布 ,导致液相偏移 、管底 部的膜较厚 ;而 当折算液速越小而折算气速越大时 ,膜厚沿管 周向分布差 越小 .液膜越同心 ,环状流在管道内分布得越均匀。 5结 论 1 通 过 不 同折 算 液 速 或折 算 气 速 对 界 面 波 增 长 因子 K 的影响曲线 ,获得了判断环状 流稳定 的准则 ,即在液相 折算 速度 为 0 . 0 4 ~ 0 . 0 6 n J s和气 相 折算 速 度为 一3 0 r r l / s 时 . 无 限的趋 近于零 ,气液两相界面达到 预期 的稳定 , 满足了滑动轴 承油气润 滑工况下 输送 管内环状流 的稳定性 要求 。 2 通过液膜平均厚度 沿周 向的分布规律 曲线 ,获得 了判断环状流均匀 的准则 ,即折 算液速越小 ,折算气速越 大 ,液膜沿管周向分布得越 均匀 ,从而达到滑动轴 承油气 润滑工况 下输送管 内环状流的均匀性要求。 参考文献 [ 1 ]曹夏 听,阎昌琪 ,孙立成.向上倾斜 管 内气~ 水两相流流 型 下 转 第 8 8页 ■ F 广 T ] J i 囊 嚣 囊 纛 基 j 3 2 1 誓 ≯ J 4 3 2 1 O 啪 0 交流 数码管提供 的简 单的代码符号与蜂 鸣器 的不同声音频率相 互配合来代表仪器 的不 同] 一 作状态 。这样的人机界面显然 是不能满足现代发展 的需要 。 T C 1 6 2 0 A是一 一种 1 6字 2行 的字符 型液 晶显示 模块 . 经过合适的编程 ,可 以把仪器 的状态通 过文字直观表达 出 来 ,使得人 机界 面更加 友好 。T C 1 6 2 0 A的控制 指令共 l 1 条 ,其 中 9条是针对 命令 寄存器 I R 的,另外 2条 是针对 数据寄存器 D R的 。对显示模块 的控 制是通过多个 子程序 实 现的 查 看忙 碌信号 子程 序 、清 T C 1 6 2 0 A显示器 子程 序 、启动 T C 1 6 2 0 A子程序等。 3 . 2触头 升 降机构 的改进 触头升降机构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微 型电磁铁 ,通过对 电磁铁的通 、断电,实现触头的抬起 与放下 。 由于是在电磁铁和弹簧力 的作 用下实现升降功能 ,故 存在一些问题 测量机构和 电机电枢安装的 同心度误差会 导致触头移动到不 同位置时 .触 头与换 向片的接触压力不 同 ,这将产生一定 的测量误差 ;触 头动作时 的冲击力不易 控制 ,减少触头 的使用寿命 ;一个 触头升降机构在机械上 不对称 ,不仅影 响步进 电机 的工作 特性 ,又降低 了测试 的 效 率 。机 械 装 置示 意 图见 图 3 。 针对 以上 的问题 ,采用微 型气 缸代替 电磁铁 ,气缸 上 安 装有磁性感应 开关 ,单 片机 通过检查磁性感应 开关 的状 态决定下一步 的动作 ,增加 了机构 的动作安全性 ;气缸 的 行程和速度都是可 以调整控制 的 ,可以实现稳定 的触头压 力 ,减少触头 的冲击力 ,提 高触头 的使 用寿命 ;在触头升 降机构 的反方 向增加一个触头 升降机构 ,改善 了步进 电机 的负载特性 ,显著提高了测量 的速度 。 显然可 见 ,通过机械装 置的改进 ,进行一个 电机 电枢 的测量任务时,步进 电机仅仅需 要转动半 圈,即转 1 8 0度 。 当然 ,在测量过程 中上下两个升 降触头的动作要交替进行 , 不能够 同时下降进行 测量 。这可以在 电路控制 中应用互锁 电路来轻易实现。步进电机转动半圈就完成测 量的另一个 好处是 触失和气缸上的引线方式更加灵活和方便。 4总结 智能监试仪 的技 术革新和改进工作 ,解决 了该仪器存 在 的一些问题 ,使得测量的速度 、数据 的可靠性 、触头 的 寿命等性能指标得到 了提高 。同时预 留了和上位机的通信 6 7 8 1 2 3 4 5 1 . 步进 电机2 . 支撑板3 . 下 V型块4 . 气缸5 . 电枢 6 . 光电编码器7 . 上 V型块8 . 触头 图 3 机械装置示意图 接 口,为以后电机电枢测 量数 据的统一管理和处理 功能做 好 准备 。 本 智能测试仪 能更加 方便 、有效 、准确地检测船用 电 机 电枢参 数 ,实现 了测试 的 自动化 。降低 工人 的劳 动强 度 ,提高 电机 检修的质量管 理 ,能满 足技术进 步 的要求 , 保证 了船舶的安全运 行。 参考文献 [ 1 ]唐剑 飞 ,桂永 胜.电机模 型 中的参 数设计[ J ].船 电技术 , 2 0 0 5 1 2 5 2 7 . [ 2 ]李淑 好.步进电机核 步法闭环控制 原理[ J ].机 电一体化 , 2 0 0 1 3 4 2 - 4 4 . [ 3 ]尚德 舜,李华德 ,张芳 ,等.异步 电机 多变量矢量控制 系统 [ J ].中小型电机 ,2 0 0 5 ,3 2 1 2 5 2 7 . [ 4]罗冰 洋,莫 易敏 。王 旺平.牵引 电机 电柩参数 自动捡测仪 机 械装置的设计 [ J ].机 电工程技术 ,2 0 0 5 ,3 4 5 3 5 3 7 . 作者简介 刘 丽贞 ,女 ,1 9 7 4年 生 ,广东增城 人 ,大学本科 ,讲 师 。研究领域 船舶 自动化控制。 编辑 王智圣 上接第 3 2页 转 变分析 [ J ].核科学与X - 程 ,2 0 0 5 ,2 5 1 4 5 4 9 . [ 2 ]C h e n W L ,T Wu M C,P a n c . G a s l i q u i d t w o - p h a s e fl o w i n mi c r o c h a n n e l s[ J ].I n t J Mu h i p h a s e F l o w,2 0 0 2,2 8 7 l 2 3 5 1 2 4 7 . [ 3 ]胡志华 ,杨 燕华 ,周芳德.水平管 内气液两相环状 流形成机 理 实验研 究 [ J ].上海 交通大 学学报 ,2 0 0 5 ,3 9 5 8 2 3 - 8 2 6 . [ 4 ]郭烈锦.两相与 多相流动力学 [ M].西安 西安 交通 大学出 版 社 .2 0 o 2. [ 5 ]李卫东 ,李荣先 ,周 力行.水平 管内气液环状流液膜及扰 动 波特 性[ J ].清华 大 学 学报自然科 学版 ,2 0 0 0,4 0 1 1 2 3 ~ 2 6 . 第一作者简介 卢林高 ,男 ,1 9 8 4年生 ,湖北黄 冈人 ,硕士研究 生 。研究领域 先进制造装备及其 自动化。 编辑 向 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