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气混合器性能评价指标研究.pdf
2 0 1 3年 9月 第3 8卷 第 9期 润滑与密封 L UBRI C AT I ON ENGI NEERI NG S e p . 2 01 3 Vo 1 . 3 8 No . 9 D O I 1 0 . 3 9 6 9 / j . i s s n . 0 2 5 4 0 1 5 0 . 2 0 1 3 . 0 9 . 0 1 0 油气混合器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曾宪文孙启国 吕洪波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1 0 0 1 4 4 摘要 基于油气润滑系统中油气混合器润滑油膜的均匀性 、连续性和稳定性 的要求 ,提出了油气 混合器性 能的评 价指标含油率、油膜厚度比、油液流量分布。基于 C F D技术,对传统油气混合器和一种基于新的混合原理的新型 油气混合器的内部流场进行仿真,并用该评价指标对其混合效果进行评价。结果表明,提出的3个评价指标可用于油气 混合器性能的评价和结构优化 。 关键词 油气润滑 ;油气混合器 ;评价指标 ;油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T H 1 1 7 . 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 2 5 4 0 1 5 0 2 0 1 3 9 0 4 2 4 Re s e a r c h o n Pe r f o r ma n c e E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o f Oi l . a i r M i x e r s Z en g Xi a n we n Su n Qi g u o L v Hon g b o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,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, B e i j i n g 1 0 0 1 4 4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r e e p e r f o r m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o f t h e o i l a i r mi x e r s i n o i l a i r l u b r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, t h e r a t i o o f t h e o i l fi l m t h i c k n e s s , t h e o i l c o n t e n t r a t i o a n d t h e o i l flo w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e r e p r o p o s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o f u n i f o r mi t y, c o n t i n u 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o i l fi l m i n t h e o i l - a i r mi x e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. Th e flo w f i e l d s wa s wi t h i n a t r a d i t i o n a l o i l a i r mi x e r a n d a n e w o i l a i r mi x e r b a s e d o n t h e n e w mi x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we r e s i mu l a t e d u s i n g CF D s i mu l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, a n d t h e mi x i n g p e r - f o r ma n c e o f t wo o i l - a i r mi x e r s wa s e v a l u a t e d b y t h e s e t h r e e p e r f o r m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e s .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e t h r e e e v alu a t i o n i n d e x e s c a n b e u s e d i n t h e p e rfo rm 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o f o i l a i r mi x e r s . Ke y wo r d s o i l _ a i r 1 u b r i c a t i o n; o i l . a i r mi x e r ; e v alu a t i o n i n d e x fil m t h i c k n e s s 在油气润滑系统中要求润滑油能够精细、连续地 进入润滑点 ⋯。这就要求 由油气混合器 中流 出的油气 能以良好环状流形式出现,因此油气两相环状流的性 能指标就成为评价油气混合器性能的关键指标。但是 目前对 环 状 流 的 研 究 大 都 停 留在 形 成 及 转 变 机 制 上 I 。 ,而对于环状流的计算和评价也仅停留在油膜 在管内周向分布情况 ,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指标 体系 。 本文作者基于前人研究成果,考虑精细润滑对环 状流的特殊 要求 ,提 出了油气 混合 器性 能 的评价 指 标 ;对油气混合器的内部流体流动状况进行了仿真分 析 ,并根据该评价指标对油气混合器性能进行了分析 评价 。 基金 项 目北 京市 属高 等学校 人才 强教 计划项 目 P H R 2 0 1 1 0 7 1 0 9 . 收 稿 日期 2 0 1 30 30 6 作者简介曾宪文 1 9 8 7 一 , 女, 硕士研究生 ,研究方向为油 气润滑关键 技术研 究 与成套设 备研 发.E m a i l e v e l y n z e n g 1 6 3 .c 0 m 1 油气混合器性能评价指标 油气混合器包括油气混合腔和油气混合管两部 分 ,前一部分是油气混合的主体,后一部分是油气 的运输部分。精细润滑要求混合管中得到连续 、稳定 油量 ,以防止润滑点油液断续或超量 ,造成润滑点缺 油或润滑油浪费。现代 生产 中卫 星站 式润滑 方式 中, 单根混合管后要连接油气分配器 ,以满足多点润滑 , 因而要求混合器管路内油液沿周向均匀分布。针对以 上要求本文作者从管道油液连续性、均匀性 、稳定性 3 个方面 ,首次提出评价 混合器性能 的 3个指标 含油率 、油膜厚度 比 、油液流量分布。 1 . 1 含油率 油气润滑系统中的两相流是一种特殊的气液丽相 流,引入气液两相流体截面含油率的概念,截面含油 率计算式为 1 L 式中O t 为截面含油率 ;A 、A 分别为管道横截面积 和油液所占横截面积。 管道中不同截面上含油率的大小,可以表示在管 2 0 1 3年第 9期 曾宪文等油气混合器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道中不同位置油液的多少 ,因此其波动性可以作为油 液连续性 的评价指标 。 图 1为油气混合器管道的示意图。如图所示,把 混 合管 混 合管 长为 z 的油气混合管在轴向分成 n份,计算每个截面 处含油率。 截 面 混合 管 中心截 面 辜 一 圳 } -_ -H ~ 刖 斗一 H⋯ } _ _ _ 一 } 一\ }一 一 图 1 油气混合管截面示意图 F i g 1 S c h e m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t h e o i l g a s mi x i n g t u b e s e g me n t s I . 2油膜厚度 比 把 图 1 所示 管道 从 中心截 面 处分 成 上下 2个部 分 ,上部和下部的平均含油率为 ⋯ 、 ,则上下 油膜厚度值为 t r 1 一 / 1 一 2 t d r 1 一 / 1 一 3 式中r 为管道半径;t 、t 分别为管道上下部分油 膜的平均厚度 。 则上下油膜厚度比值 6 为 6 ‘ 4 £ d 由于受到重力作用,润滑油在水平管道中分布不 均匀,因此取管道上、下两部分油膜厚度的比值,作 为润滑油在管道周向分布均匀与否的指标。 1 . 3油液流量分布 油气混合器出口即为润滑点油的人口,因此油量 需要保 持一 定的稳定性。以 t / n时刻处 油液流量分 布 的方差作为混合器稳定性的评价指标,计算式为 s。 q . v o 5 式 中 q 为不 同时刻 出 口处 润 滑油 的流量 ;q 为一 段时间内出口处润滑油流量 的平均值 ;n为时间点 数 。 2 油气二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模型的设定 在油气混合中,油气两相流体属于黏性流体,其 流动情况符 合式 6 , 7 所 示 的 N a v i e r s t o k e s 方 程 。 质量守恒方程 0 6 式中 , , 分别为 ,Y ,z 3个方向的速度;t 为时间 ; P为密度。 动量守恒方程 。 . p 孥 O z p f x 7 . p 一 鲁 p f , 8 . p u 一 O T x x O T x y p f , 9 式中 P是流体微元体上的压力; 、r r 为黏性 应力的分量; , , 为单位质量力。 采用 C F D方法对上述方程进行求解 ,选用标准 k 一 模型实现数值计算。 3 油气 混合器评定指标 的应用 3 . 1 混合器仿真模 型的建立及分析 选取一种传统混合器进行性能分析,图 2 a 示 出了其混合腔的二维结构,油气出口处所连接混合管 长为 5 0 0 m m。 实际应用表 明,传统混合器存在一些问题。图 2 b 示 出了一种 新 的油气 混合器 结构 ,它是 根据 文 献 [ 8 ]提出的一种新的混合原理,在传统油气混合 器中加入了一个中间锥面,而其他主要尺寸与传统油 气混合器一致。 2 0 1 3年第 9期 曾宪文等 油气混合器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4 5 沿管路方向,上下油膜厚度不均匀且中心存在大量油 滴 ,出口端面处底部油量远大于上部。图4 b 为新 型油气混合管道 0截面出 口段轴向油气分布及出 口端面油气分布图。可以看出,在出口处管道中油膜 分布较连续均匀 ,气体流通区域内几乎没有油,初步 的定性分析可知该混合器的效果较好。 3 . 2混合 器含 油率 的评价 提取管道中不同截面处的含油率 n 2 5取值间 隔为 2 0 ra m ,图 5比较了传统油气 昆 合器和新型油 气混合器的含油率的分布。可以看出,传统混合器不 同截面上含油率存 在较大 波动,最 大含油率接 近 0 . 6 %,在出口处存在含油率低于0 . 0 1 %的地方,表 明壁面油膜较薄甚至出现断续 ,说明油气环状流动连 续性较差。而新型混合器在靠近油气人 口处的油含率 较大,随着油气流动,逐渐趋于稳定,不同截面上含 油率数值波动较小,且含油率最小值大于 0 . 1 % ,不 存在大量数值上接近于 0的面,这说明油膜沿管路上 的间断面较少。因此可以认为新型混合器中油液连续 性比传统混合器的好。 糌 察 缸 陶 幅 窿 图5 油气混合器横截面含油率分布的比较 Fi g 5 C o mp a ris o n o f o i l c o n t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n t h e c r o s s -- s e c t i o n s o f o i l - g a s mi x e r 3 . 3 混合 器油膜厚度 比评价 由式 4 计算出传统混合器管道上下油膜厚度 比值 6 0 . 7 5 5 ,新 型混 合器 管 道上 下 油膜 厚 度 比值 6 0 . 9 2 7 ,表明传统混合器管道中上下油膜厚度存在 较大差异 ,下部平均油膜大于上部,管道周向油膜分 布不均匀 ,而新型混合器管道中上下油膜厚度差别较 小 ,油膜在周 向均匀性较好 。 3 . 4混合 器油液流量分布评价 图6示出了0 . 0 6 S 时间段内传统混合器和新型混 合器管道出口处油液流量的波动曲线。可知,传统混 合器管道出口处油液流量波动较大,这是因为管道中 有大油滴及断续现象存在 ,说明出口处油液流量不稳 定。由式 5 计算得到的方差值为 0 . 0 4 5 。而新型 混合器管道出口处流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 定,且波动较小。由式 5 计算得到的方差值 为 0 . 0 0 3 9 ,小于传统混合器的方差值。可以认为新型 混合器的稳定性优于传统混合器。 e 莹 _ 蔷 『 鳝 恒 罐 Ⅱ 丑 图6 油气混合器出口截面油流量分布的比较 Fi g 6 Co mp a ris o n o f o i l f l o w d i s t rib u t i o n o n t h e o u t l e t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o f o i l g a s mi x e r 4结论 提出了油气润滑系统中油气混合器性能的 3 个评 价指标含油率 、油膜厚度比值及油液流量。基于 该评价指标,采用 C F D方法 ,对传统油气混合器和 基于一种新的混合原理改进的新型油气混合器的性能 进行仿真分析。结果表明,提出的3个评价指标可用 于油气混合器性能的评价和结构优化。 参考文献 【 1 】杨 中和 , 刘厚飞. T U R B O L U B油气润滑技术 一 [ J ] . 润滑 与密封 , 2 0 0 3 , 2 8 1 1 0 8 1 1 0 . 【 2 】郭烈锦, 陈学俊. 管内汽液两相环状流转变的机理研究[ J ] . 核科学与工程 , 1 9 9 2 , 1 2 2 9 71 0 5 . G u o L i e j i n , C h e n X u e j u n . A n n u l a r fl o w t r a n s i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r e s e a r c h o f g a s - l i q u i d t w o p h a s e i n t u b e [ J ] . N u c l e a r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, 1 9 9 2 , 1 2 2 9 7 1 0 5 . 【 3 】胡志华, 杨燕华, 周芳德.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环状流形成机 理的实验研究 [ J ] .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, 2 0 0 5 , 3 9 5 8 2 3 8 2 6. Hu Z hi h u a, Ya n g Ya n h ua, Zh o u F a n g d e. Ex p e r i me nta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n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g a s - l i q ui d t wo p h a s e flo w h o riz o n t a l p i p i e s [ J ] .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, 2 0 0 5 , 3 9 5 8 2 38 2 6. 【 4 】李卫东, 李先荣, 周力行. 水平管内气液环状流液膜及扰动 波特性 [ J ] . 清华大学学报 , 2 0 0 0 , 4 0 1 1 2 3 2 6 . Li We i do n g, Li Xi a n r o n g, Z h o u L i x i n g . Li q u i d l a y e r a n d d i s t u r b a n c e w a v e s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h o ri z o n t a l a n n u l a r fl o w『 J ] . J o u rna l o f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, 2 0 0 0 , 4 0 1 1 2 3 2 6. 【 5 】张永峰. 油气润滑系统应用理论与实验研究[ D ] . 秦皇岛 燕 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, 2 0 1 2 . 【 6 】阎昌琪. 气液两相流[ M] .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, 2 o o 9. 下转第 6 2页 6 2 润滑与密封 第 3 8卷 3 速 度因子分析 在量纲一化基本方程的数值求解过程中,如果把 式 1 0 代人式 1 2 和 1 3 ,则数值求解整个过 r, 程与 无关,也即薄膜温度分布与上板速度无关 , 凡1 r, 故把号称为速度因子。于是速度因子可以定义为上 1 板速度与最小薄膜厚度平方的比值。由式 1 0 可 以看出,速度因子与外载荷 F有关 ,并与之成正比; 速度因子还 与黏度 、板宽 、板长的平方成反 比。如果 进一步将式 1 2 对温度数值求解 ,可以看到温度 与速度因子成正比例关系 。 一 般认 为 ,上板速度增大 ,薄膜中温度会 随之升 高。但这里通过数值求解发现薄膜温度与上板速度无 关 ,关于这一点以下从 3个方面进行定 性分析 。 1 上板速度 增大 ,薄膜 中剪 切速率 增 大 ,黏 性耗 散增 大,导致薄膜温度升高; 2 上板速度增大,会使 薄膜厚度增大,则薄膜受到的剪切速率减低,黏性耗 散减少 ,导致 薄膜 温升 减低 ; 3 上板 速度 增 大 , 薄膜厚度增大 ,则薄膜中流量增加 ,也会导致薄膜温 度降低。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因素 ,随着上板速度的增 大,速度因子保持不变,薄膜温度基本保持不变。 计算示例。已知参数轴承几何参数 L0 . 0 1 5 m,B 0 . 0 1 5 In,Z 0 . 0 0 7 8 11 1 ;薄膜 润 滑油 特 性参 数 P8 8 6 k g / in ,c 1 9 2 6 J / k g o C , 0 . 0 4 4 1 5 P a s , 0 . 0 4 2 7 o C~,进油温度 4 0℃; 系统工况参数 F1 5 0 0 0 N 。表 1 为定量计算结果。 表 1 速度因子分析结果 T a b l e 1 A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o n s p e e d f a c t o r s 可以看出,上板速度增大,最小薄膜厚度增大, 速度因子不变,薄膜最高温度保持不变,各个计算节 点的温度保持不变 。这和理论 分析是一致 的。 4结论 针对雷诺 润 滑 系统 ,建 立 了热润 滑 性能 基 本方 程,对其量纲一化 ,并进行数值求解。提出了速度因 子的概念,分析了速度因子与相关参数间的关系。在 雷诺系统稳定运行中,薄膜中温度分布与速度因子成 正比例关系,但速度增大,速度因子不变,因而也不 影响薄膜中的温度分布。本文作者定性定量地分析了 这一机制 ,但还需要试 验进一步验证 。 参考文献 【 1 】J e n g M C , Z h o u G R, S z e ri A Z . A t h e r m o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s o l u t i o n o f p i v o t e d t h r u s t p a d s P a r t I t h e o r y [ J ] . A S M E J o u r n a l o f T r i b o l o g y, 1 9 8 6, 1 0 8 1 952 0 7. 【 2 】G a d a n g i R K, P a l a z z o l o A B , K i m J . T r a n s i e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p l a i n a n d t i l t p a d j o u r n a l b e a ri n g s i n c l u d i n g fl u i d fi l m t e mp e r a t u r e e f f e c t s [ J ] . A S M E J o u r n a l o f T r i b o l o g y , 1 9 9 6 , 1 1 8 4 2 3 4 3 0 . 【 3 】 孙大成 , 润滑力学讲义[ M] . 北京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, 1 9 91 . 【 4 】于晓东 , 陆怀民. 圆形可倾 瓦推力轴承润滑的计 算机仿真 [ J ] . 润滑与密封 , 2 0 0 6 , 3 1 3 8 4 8 7 . Yu Xi a o d o n g, L u Hua i mi n .C o mp u t e riz e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l u b r i c a - r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i r c u l a r t i l t i n g p a d t h r u s t b e a ri n g s[ J ] . L u b r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, 2 0 0 6, 3 1 3 8 48 7 . 【 5 】 Mo n m o u s s e a u P , F i l l o n M, F r e n e J . T r a n s i e n t t h e r mo e l a s t o h y d r o d y n a mi c s t u d y o f t i l t i n g p a d j o u r n a l b e a ri n g s 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d a t a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u l t s [ J ] . A S M E J o u r - na l o fTr i b o l o g y, 1 9 9 7, 1 1 9 4 014 0 7. 【 6 】李忠, 袁小阳, 朱均. 碟形弹簧支承圆形瓦推力轴承热动力 润滑性能分析[ J ] . 摩擦学学报 , 1 9 9 9 , 1 9 2 1 3 5 1 3 9 . L i Z h o n g, Yua n Xi a o y a n g, Zh u J un . A s t u d y o f t h e t h e r mo h y d r o - d y n a mi c l u b r i c a t i o n p e rfo r ma n c e o f t h r u s t b e a rin g wi t h p l a t e s p ri n g s u p p o s e d c i r c u l a r p a d s [ J ] . T ri b o l o g y , 1 9 9 9 , 1 9 2 】 3 5 1 3 9. 上接第4 5页 【 7 】巴鹏 , 房元灿, 谭效武. 基于 C F D的管道过滤器 内部流场模 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 [ J ] . 润滑与密封, 2 0 1 1 , 3 6 4 9 8 1 01. Ba Pe n g, F a n g Yu a n c h a n, T a n Xi a o wu. N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na l flo w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f o r p i pl e l i ne f i l t e r b a s e d C F D[ J ] . L u b r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, 2 0 1 1 , 3 6 4 9 8 1 0 1 . 【 8 】李志宏, 孙启国, 吕洪波. 油气润滑系统水平管路中环状流 的形成过程及特性研究[ J ] . 润滑与密封, 2 0 1 2 , 3 7 7 4 9 5 2. L i Z h i h o n g , S u n Q i g u o , L v H o n g b o .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h e s h a p i ng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a n n u l a r fl o w i n 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p i p e o f t h e 0 i l - g a s l u b r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[ J ] . L u b r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, 2 0 1 2 , 3 7 7 4 95 2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