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化超声萃取滩涂底质中石油烃总量的研究.pdf
第 44 卷第 7 期 2015 年 7 月 应 用 化 工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 Vol. 44 No. 7 Jul. 2015 收稿日期 2015-03-05 修改稿日期 2015-04-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(41306138) ;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(201305002, 201305043) ; 修复技术研究项 目 (201005018) ; 蓬莱 19-3 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 (201005018) 作者简介 樊鑫 (1989 - ) , 男, 江苏兴化人, 大连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, 师从周一兵教授, 从事海洋污染生境修复的研 究。电话 15140493483, E - mail fxpositivity163. com 通讯联系人 周一兵 (1957 - ) , 男, 教授。E - mail ybzhou dlou. edu. cn 优化超声萃取滩涂底质中石油烃 总量的研究 樊鑫, 赵新达, 杨大佐, 赵欢, 周一兵 (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与生境修复重点实验室, 辽宁 大连 116023) 摘 要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中沉积物中油类的检测方法 (GB 17378. 52007) , 应用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中 的石油烃, 研究萃取剂、 萃取时间、 萃取次数、 萃取温度以及液固比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 超生萃取滩涂石油污染土壤 的最佳条件为 萃取剂为二氯甲烷, 萃取温度 30 ℃, 萃取时间 15 min, 液固比为 6 ∶ 1 mL/ g, 萃取次数为 2 次。在此 条件下, 2, 1, 0. 5和 0. 1的石油污染滩涂底质的萃取率分别达到 90. 09, 88. 86, 82. 65和 85. 71。 关键词 滩涂石油污染土壤; 总石油烃; 超生萃取; 荧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 TQ 028. 9 6; TQ 047. 8; TQ 420. 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-3206 (2015) 07 -1206 -04 Determination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content in beach sediment by optimizing ultrasonic extraction FAN Xin, ZHAO Xin-da, YANG Da-zuo, ZHAO Huan, ZHOU Yi-bing (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-resources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Repar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, Dalian Ocean University, Dalian 116023, China) Abstract Based on sediment oil detection in marine monitoring (GB 17378. 52007) . Using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oil pollution beach oil. Extraction agent, extraction time, extraction times, extraction temperature and liquid/ solid ratio were studied.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- dition of the ultrasonic extraction was extracting 2 times with dichloromethane, 30 ℃ extraction tempera- ture, 15 min extraction time, and 6 ∶ 1 mL/ g liquid/ solid ratio. Under this condition, the extraction rate of 2, 1, 0. 5 and 0. 1 oil pollution beach soil reached 90. 09, 88. 86, 82. 65 and 85. 71, respectively. Key words oil pollution beach soil;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;ultrasonic extraction;fluorophotometry 石油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, 但在石油的 开采、 运输、 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给生态环境和社会 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[1-2]。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, 每年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运输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 2. 2 107t, 大量石油进入海洋环境, 对海洋生态环 境以及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[3-4]。吸附在悬浮物 上石油烃会随潮汐、 海流迁移到潮间带的沉积物 上 [5]。在潮水作用下, 滩涂表层石油烃会向深部迁 移, 在迁移过程中被沉积物固体颗粒吸附, 残留于沉 积物中 [6]。沉积在滩涂底质的石油烃一方面会影 响底质的通透性 [7], 破坏滩涂底质质量; 另一方面, 石油烃中巨毒性、 致癌性的多环芳烃会严重影响海 洋底栖生物的正常生长。所以对海洋滩涂底质中石 油烃的测定尤为重要。 目前, 测定石油烃含量的方法包括重量法、 紫外 分光光度法、 红外光度法、 荧光分光光度法等。1979 年, 美国 EPA 将重量法定为检测水中石油污染物的 标准方法 [8], 其优点是不受油品限制, 不需要特殊 仪器, 且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比较理想, 适合测定高浓 度土壤, 但损失了沸点低于提取剂的石油组分, 所以 测量值比真实值偏低 [9]。紫外分光法适合于测定 高浓度含油样品中的石油污染物, 无法测定石油污 染物中的饱和烃和环烃类, 灵敏度较低; 该方法在测 定地表水、 土壤、 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应用较为广 泛, 而在测定水产品中的石油污染物则不多见 [10]。 荧光分光光度法是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, 相比紫外 第 7 期樊鑫等 优化超声萃取滩涂底质中石油烃总量的研究 和红外分光光度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; 由于各种荧 光物质均有各自的紫外激发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, 荧光物质的这种双重特异性, 使该方法具有良好的 选择性, 能够有效地排除其它物质的干扰 [11]。 无论上述何种方法, 萃取是测定底质中石油烃 总量的重要步骤。石油能够与土壤胶体以及一些有 机物紧密结合成结构复杂的复合体, 必须使用具有 较强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 [12]。除了萃取剂的选择, 萃取方法也很重要, 现在主流的萃取方法包括超声 萃取法、 振荡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 [10]。目前对底质 中石油烃的萃取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, 不同研究所 设定的萃取条件各有不同, 所得出结论也不尽相同。 本实验采用超声萃取法萃取石油污染底质的石油 烃 [13-14]。对萃取温度、 萃取剂、 萃取时间以及液固 比进行了研究, 为海洋滩涂底质环境监测提供依据。 1 实验部分 1. 1 试剂与仪器 正己烷、 二氯甲烷、 石油醚均为分析纯; 盘锦油 田稀油 [15], 密度 (20 ℃)﹤ 0. 92 g/ cm3, 粘度 ﹤ 100 mPas; 底质, 采自金州开发区滩涂, 浸取液 pH 值 7. 82 [16], 含盐量 13 060 mg/ kg[17]。 日立 F-270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; KQ3200B 型超 声波清洗器; DRP-1011 型烘箱; HERMAL Z383K 离 心机; AL204 电子天平; HI99163N 便携式 pH 测定 仪; 玻璃层析柱; CU420 型电热恒温水箱。 1. 2 标准溶液配制 有机溶剂经活性炭脱芳处理。 1. 2. 1 油标准储备液 (1. 00 mg/ mL) 称取 0. 100 g 原油于 100 mL 容量瓶中, 用有机溶剂溶解、 定容。 1. 2. 2 油标准使用液 (100 μg/ mL) 移取5. 00 mL 油标准储备液于50 mL 容量瓶中, 用有机溶剂定容。 1. 3 实验方法 1.3. 1 污染底质的制备 底质干燥后去除碎石和 垃圾, 40 目筛备用。分别称取 0. 01, 0. 05, 0. 1, 0. 2 g 稀油, 用适量石油醚溶解。分别与 9. 99, 9. 95, 9. 90, 9. 80 g 无石油污染的干燥底质均匀混 合, 于背阴通风的环境中自然风干, 得到石油含量分 别为 0. 1 (1 000 mg/ kg, 海洋二类沉积质标准) , 0. 5 (5 000 mg/ kg, 超二类沉积质标准 4 倍) , 1. 0 (10 000 mg/ kg, 超二类沉积质标准 9 倍) 和 2. 0 (20 000 mg/ kg, 超二类沉积质标准 19 倍) 的 污染底质。 1. 3. 2 样品的超声萃取及测定 准确称取 1. 00 g 风干污染底质于50 mL 离心管中, 添加萃取剂, 混合 均匀后在超声波清洗器中进行萃取。萃取后置于离 心机内以 4 000 r/ min 离心 10 min [5]。收集上清液 并定容, 稀释并测定吸光度 I, 以 I - I0(I0为空白荧 光强度) 的值从标准曲线上得出石油的浓度 ρ (μg/ mL) , 计算土壤石油含量。 Woil ρVM -1 (1 - W H2O) -1 式中 Woil 每克污染底质的石油含量, μg/ g; V 提取液体积, mL; M 样品的质量, g。 底质中总石油烃的萃取率 C Woil/ Ws100 其中, C 为样品底质总石油烃的萃取率; Woil为样品 底质总石油烃的实测值; Ws为样品底质总石油烃的 设定值。 1. 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移取 0, 0. 20, 0. 60, 1. 00, 1. 40, 1. 80, 2. 20 mL 油标准使用液于 7 支 20 mL 具塞比色管 中, 用有机溶剂溶解、 混匀, 稀释定容。用荧光分光 光度计测定吸光度。3 种有机溶剂的标准曲线见 图 1。 图 1 3 种有机溶剂的标准曲线 Fig. 1 The standard curve of three kinds of organic solvent 7021 应用化工第 44 卷 1. 5 底质含水率的测定 采用烘干法测定石油污染土壤的含水率。105 ℃ 烘干 16 h [18]。 其含水率为 WH2O (MC- MH)M -1 C 式中 WH2O 底质含水率, ; MC 初始底质的质量, g; MH 烘干后底质的质量, g。 2 结果与讨论 2. 1 超声萃取正交实验 选取污染土壤的石油浓度、 萃取温度、 萃取剂、 萃取时间和液固比进行研究, 其中污染底质的石油 浓度、 萃取温度、 萃取时间和液固比各设置 4 个水 平, 萃取剂设置 3 个水平, 因素水平见表 1, 结果见 表 2。 表 1 因素和水平表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水平 ABCDE 石油浓度/ 萃取温度/ ℃萃取剂萃取时间/ min液固比/ (mLg-1) 10.120正己烷54 ∶ 1 20.525二氯甲烷106 ∶ 1 31.030石油醚158 ∶ 1 42.0352010 ∶ 1 表 2 正交实验结果 Table 2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 实验号ABCDE萃取率/ 11111164. 43 21222275. 04 31333355. 40 41424471. 84 52123473. 70 62214362. 33 72321274. 57 82432154. 49 93134264. 67 103223178. 53 113312471. 90 123421369. 66 134122376. 08 144231465. 24 154324180. 84 164413275. 34 k1 66. 6869.7268.5068. 4869. 57 k2 66. 2770.2975.0369. 3872. 41 k3 71. 1970.6859.9570. 7465. 87 k4 74. 3867.83-69. 9270. 67 R8. 112.8515.082. 266. 54 由表 2 可知 ①5 个因素对超生萃取效率影响 从大到小分别为萃取剂 ﹥ 土壤石油浓度 ﹥ 液固比 ﹥ 萃取温度 ﹥ 萃取时间; ②浓度 2 的石油污染底质 的萃取效率最高, 1次之, 而 0. 5和 0. 1 的萃取 效率相近; ③30 ℃ 下超生萃取效率要高于其他温 度; ④二氯甲烷的超生萃取效率最高, 达 75. 03。 该结果与李美玉 [19]和陈建安等[10]的结果相似, 其 原因是二氯甲烷的提取物最接近污染土壤中石油烃 的实际含量, 而石油醚不能溶解沥青质, 故萃取效率 最差。但王如刚等 [9]采用超生萃取法, 液固比为 3 ∶ 1 mL/ g, 结果最佳萃取剂为三氯甲烷; 而温传 忠 [20]则认为石油醚的提取效率高于二氯甲烷, 其原 因还待进一步研究; ⑤萃取时间效率依次为 15 ﹥20 ﹥10 ﹥5 min; ⑥液固比为 6 ∶ 1 mL/ g 的萃取效率最 高。 综上可知, 最适用于滩涂石油污染底质的超生 萃取法的条件为 萃取剂为二氯甲烷, 萃取温度 30 ℃, 萃取时间 15 min, 液固比为 6 ∶ 1 mL/ g。且该 条件下, 超生萃取法更适用于浓度较高的石油污染 滩涂底质。 2. 2 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 温度 30 ℃, 萃取剂为二氯甲烷, 每次的萃取时 间为 15 min, 液固比为 6 ∶ 1 mL/ g, 同时做 2 个平行 样, 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见表 3。 表 3 不同萃取次数的萃取率 Table 3 The extraction rate of different number of times extraction 萃取次数 萃取率/ 210. 50. 1 第 1 次80. 9076. 7371. 7773. 70 第 2 次9. 1912. 1310. 8812. 01 第 3 次1. 251. 890. 900. 83 由表 3 可知, 通过两次萃取, 2, 1, 0. 5 和 0. 1 的石油污染滩涂底质的萃取率分别达到 90. 09, 88. 86, 82. 65 和 85. 71, 第 3 次萃取 8021 第 7 期樊鑫等 优化超声萃取滩涂底质中石油烃总量的研究 的萃取率提高不明显, 且需要更多操作, 消耗更多试 剂。所以, 选取两次萃取为最佳。 3 结论 石油污染滩涂底质的超声萃取最优条件为 萃 取剂二氯甲烷, 萃取温度 30 ℃, 液固比为 6 mL/ g, 萃取时间每次 15 min, 萃取次数 2 次。在此条件下, 2, 1, 0. 5 和 0. 1 的石油污染滩涂底质的萃 取率 分 别 达 到 90. 09, 88. 86, 82. 65 和 85. 71。 参考文献 [1] Kishore Das, Ashis K Mukherjec. Crude petroleum-oil bio-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Bacillus subtilis and Pseudo- monas aeruginosa strains isolated from a petroleum-oil contaminated soil from North-East India [J] . Bioresource Technology, 2007, 98 (7) 1339-1345. [2] 王冶英, 任以顺. 法律视角下的海洋环境责任强制保 险制度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对我国环境责任 保险制度的启示 [J] . 太平洋学报, 2012, 20 (3) 21- 29. [3] 徐金兰, 黄廷林, 唐智新, 等.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 及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特性的研究 [J] . 环境科学 学报, 2007, 27 (4) 622-628. [4] 陈建秋. 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、 影响和防治 [J] . 节 能与环保, 2002 (3) 15-17. [5] 赵云英, 杨庆霄. 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风化过程 [J] . 海洋环境科学, 1997, 16 (1) 45-51. [6] 李海明, 郑西来, 刘宪斌. 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烃迁 移特征 [J] . 海洋学报, 2006, 28 (1) 163-168. [7] 刘五星, 骆永明, 滕应, 等. 我国部分油田土壤及油泥 的石油污染初步研究 [J] . 土壤, 2007, 39 (2) 247-251. [8] U. S.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. EPA-600-79-020 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water and wastes Meth- od 413. 1(gravimetric, separatory funnel extraction) ; oil and grease, totalrecoverable [S] . Washington D C USE- PA, 1979. [9] 王如刚, 王敏, 牛晓伟, 等. 超声-索氏萃取-重量法测定 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 [J] . 分析化学, 2010, 38 (3) 417-420. [10]陈建安. 紫外分光法测定土壤中石油污染物 [D] . 济 南 山东大学, 2012. [11]谢重阁.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的研究 [J] . 环境科学丛刊, 1980 (3) 9-14. [12]李纪云, 李丽, 冯成武. 超声-紫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 物质含量 [J] . 石油大学学报, 1999, 23 (6) 82-83, 93. [13]李英, 赵德智, 袁秋菊. 超声波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及 研究进展 [J] . 石油化工, 2005, 34 (2) 176-180. [14]张英兰, 饶竹, 刘娜, 等.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[M] . 北 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08. [15]邱逸. 辽河油田多样油品成因探讨 [J] . 当代化工, 2014, 43 (1) 107-110. [16]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. NY/ T 13772007 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[S] .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, 2007. [17]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. LY/ T 1251199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[S] .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, 1999. [18]陈伟胜, 童玲, 唐国斌. 石油污染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[J] .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, 2012, 33 (4) 93-96. [19]李美玉. 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性能的研 究 [D] . 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, 2010. [20]温传忠. 超声-重量法测定不同土壤粒级石油回收率研 究 [J] . 广州化工, 2011, 39 (2) 70-73. (上接第 1205 页) [12]Suzuki Y, Wakihara T, Itabashi K, et al. Cooperative effect of sodium and potassium cations on synthesis of ferrierite [J] . Top Catal, 2009, 52 (1/2) 67-74. [13]Schreyeck L, Caullet P, Mougenel J C. PREFER A new layered(alumino)silicate precursor of FER-type zeolite [J] . Micropor Mesopor Mat, 1996, 6 (5/6) 259-271. [14]Du H B, Qiu S L, Pang W Q. Syntheses of ferrierite and mordenite zeolites from dried gel in alcoholic system [J] .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, 1995, 11 (4) 364-366. [15]W Yu, S Yunshuai, M Changgong, et al. Synthesis of maga- diite using a natural diatomite material [J] . J Chem Techn- ol Biot, 2009, 84 (12) 1894-1898. 90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