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乳液聚合在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.pdf
第 4 3卷第 9期 2 0 1 4年 9月 应用化工 Ap p l i e d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Vo 1 . 43 No. 9 S e p . 2 0 1 4 微 乳液聚合在钻 井液 中的研究进展 季一辉 , 赵 雄虎 , 李外 , 王坤 , 尹浚羽 中国石 油大学 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, 北京1 0 2 2 4 9 摘要 概述了微乳液的结构, 形成机理以及微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。简单介绍了正相微乳液聚合、 反相微乳液聚 合以及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, 综述了微乳液聚合产品在钻井液中的应用。探讨了微乳液聚合存在的一些问 题, 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。 关键词 微乳 液 ; 微乳液聚合 ; 聚合机理 ; 钻井液 中图分类号 T Q 3 2 2 . 4 ; T E 2 5 4 .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2 0 6 2 0 1 4 0 91 6 8 3 0 5 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dr i l l i n g flu i d J I Y / 一 h u i , Z H AO Xi o n g h u. L I Wa i , WA NG Ku n, Y I N J u n y u S c h o o l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,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B e i j i n g , B e i j i n g 1 0 2 2 4 9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o r ma t i o n me c ha n i s m o f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a s we l l a s i t s p o l y me riz a t i o n me c h a . n i s m wa s s umma riz e d . Th e n a s i mpl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a s ma d e O n t h e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o f mi c r o e mu l s i o n. i n v e r s e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a nd b i c o n t i nu o u s mi c r o e mu l s i o n.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s a n d a pp l i c a t i o n s o f t h e mi c r o e . mu l s i o n p o l y me riz a t i o n i n d r i l l i n g fl ui d we r e e mp h a s i z e d. I n a d d i t i o n, t he p r o b l e ms a nd p r o s p e c t s o f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. Ke y wo r d s mi c r o e mu l s i o n;mi c r o e mu l s i o n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;p o l y me ri z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;d ri l l i n g fl u i d 微乳液是 由油 、 水 、 乳化 剂 、 助乳化剂 通常 为 醇类 和电解质组成 , 通过表 面活性剂界面膜 的作 用下 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 的 、 各向 同性 的分散体 系。其特点是分散液滴极小, 一般在 1 0~ 1 0 0 n m之 间, 外观为透明、 半透明或微蓝色 , 具有超低 的界 面 张力。根据油 、 水两相在体系中不 同分散方式 , 微乳 液可以分为单相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。其 中单相微 乳液的结构可分为 水包油型 O / W 型 、 油包水型 W/ O型 和双连续相 型。由于微 乳液 自身较大 的 增容量、 较高的稳定性、 极低的界面张力, 使得其在 油基钻屑清洗 、 钻柱润滑解卡 、 三次采油等方面有广 泛 的应用 。 此外 , 由于微乳液的液滴直径小且分散性好 , 一 方面使得液滴内部分散相本身就成为很好的化学反 应环境, 液滴大小和形状可以通过组分的改变来控 制, 使得微乳液为制备纳米微粒良好的反应载体。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、 小尺寸效应、 量子尺寸效 应、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, 使得其有很多方面的特殊性 能, 越来越受到钻井液界的重视 J 。但传统的纳米 材料制备复杂 、 成本昂贵, 并由于材料本身的比表面 积极大, 直接加入钻井液体系很容易发生团聚现象 或与体系中大量的处理剂吸附, 从而破坏钻井液稳 定性 J 。微乳液聚合作为崭新 的聚合介质 , 广受国 内外学者的关注, 使用微乳液聚合制备纳米级材料, 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、 操作方便灵活、 成本低廉等优点。微乳液聚合产品广泛应用于黏合 剂、 涂料、 医药及光电等领域_6 。 。 。 , 在油田化学中的 应用也不断增 多 , 如作 为钻井液 的增粘剂 、 降滤失 剂 、 絮凝剂等。本文概述 了微乳液的结构 、 微乳液聚 合 的原理及特点 , 并综述 了微乳液聚合产品在钻井 液 中的应用 。 1 微乳液的结构及形成机理 1 . 1 微乳液的结构 - 微乳液最初是由 S c h u l m a n l 】 于 1 9 4 3年提出, 并在 1 9 5 9年 副 将该体系最终命名微乳液。其能 自 发形成, 液滴在连续相中均匀分散, 被表面活性剂和 收稿日期 2 0 1 4 - 0 5 . 1 5 修改稿 日期 2 0 1 4 -05 - 2 9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 1 2 7 4 2 2 2 作者简介 季一辉 1 9 9 1 一 , 男, 江苏盐城人,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, 师从赵雄虎教授, 主要从事油气井 化学与工程方向研究。电话 1 8 8 1 0 1 1 4 2 0 2, Ema i l j i y i h u i v i p . q q . e o m 应用化工 第 4 3卷 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 面膜包裹 , 直径在 l 0~ 1 0 0 n m之间, 比可见光 的波长短 , 所 以外观一般 为 透明、 半透明或微蓝色。不同于普通乳液, 微乳液中 乳化剂加量大, 一般可达 l O % , 分散相尺寸小 , 体系 热力学稳定 表 1 。微乳液界 面张力极低, 可以与 油 、 水在一定的范 围内混溶 。根据体 系中油水 比例 及其微观形态可分为3 类 O / W型 正相微乳液, 即 油以液滴状分散 于水相 、 W/ O型 反相微乳液 , 即 水 以液滴状分散 于油相之 中 和双连续相 型 中间 态 , 油 、 水都为连续相且均不是球状 , 而是类似于水 管在油相 中形成 的网格 。 表 1 乳液与微乳液的异同 Ta b l e l Th e s i m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f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e m u l s i o n an d mi c r o e mul s i on 结构和性质特点 乳液 微乳液 外观 浑浊、 半透 明 透明 、 半透明或微 蓝色 质点大小 , 形状 ≥1 0 0[1 m。 球状 I O一1 0 0 n m, 一般 为球 、 棒 热力学稳定性 不稳定 , 易分层 稳定 , 不易分层 乳化剂用量 ≤1 0 % , 需加助乳化剂 ≥1 0 % , 无需加助乳化剂 1 . 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关于微乳液形成和稳定 的机理有很多, 目前成 熟 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负界 面张力理论 混合膜 理论 、 双重膜理论、 几何排列理论 、 R比理论等。R 比理论_ 1 首先是被 Wi n s o r 在说 明两亲分子和溶剂 对界面曲率的影响时提 出的, 最初 的概念是与两亲 分子层和油、 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能量联系在 一 起 的。R 比理论将微 乳液分 为 W/ M/ O三 个相 区, 其中 M 为双亲区。表面活性剂 作为双亲物质, 必然同时与水和油有相互作用 , 这些相互作用 的叠 加决定了界面膜的性质 。R比理论直接从最基本的 分子作用出发, 定义 了一个内聚能的比值即为 R 比, 如式 1 。 R 1 式中A 。 。 油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内聚能 ; A 。 水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内聚能 ; A 。 。 油与油之间的内聚能 ; A w w 水与水之间的内聚能 ; A 。。表面活性剂亲油基之间的内聚能; A 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之间的内聚能。 简而言之 , 内聚能的 R比理论就是指界面层 与 油的相互作用除以界面层与水相互作用, 决定即将 得到的界面曲率。这样如果R 1 , 界面与油接触的 面积增加而与水接触的面积减少, 油相就倾向于形 成连续相, 形成W/ O型微乳液; 同理, 当Rl 时会 形成 O / W 型微乳液 ; 而 尺趋近于 l 时 , 就会 出现平 衡的界面层 , 而趋 向于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。 2 微乳液聚合方法 1 9 8 0年, S t o r ‘ I 首先将微乳液引入高分子领 域 , 此后使用微乳液这一 特殊介质进行聚合反应一 直都是国内外 的研究热点。微乳液聚合根据聚合介 质的分类一般也分为正相 O / W 微乳液聚合 、 反相 W/ O 微乳液聚合和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。正相 微乳液聚合和双连续相聚合一般针对苯乙烯 s t 、 丙烯酸酯 A E 等亲油单体 , 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 究则主要集中在丙烯酸 A A 、 丙烯酰胺 A M 等亲 水单体。国内外关于反相微乳液 的研究最为深人 , 目前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应用也较为广泛。 通过对于微乳液聚合的机理、 动力学、 聚合物分 子形态、 相互作用 和分子运动等方面研究 的不断深 入, 微乳液聚合独特性能在功能材料制备上的优势 也不断显现。不同于乳液聚合的胶束成核, 微乳液 聚合并不遵从经典 的 S mi t h E w a r t 理论 , 一般表现为 连续粒子成核的动力学过程, 转化率较高 1 。在微 乳液聚合体系中, 聚合前体系内不存在大的单体液 滴 , 所有的 单体都分布 在 胶束中 4 n m, 1 0 2 1 个/ L 。 而聚合后体系的聚合物粒子半 径为 2 5 n m, 浓度为 1 0 1 8个/ L , 与常规乳液不 同的 是微乳液体系内乳化剂的含量常比乳液聚合体系高 很多, 在聚合的整个过程 中体系内都存在大量的胶 束 。微乳液聚合一般只能观察到成核期和降速 期, 没有明显的恒速期。乳液聚合由于有明显的恒 速期, 聚合物粒子内的聚合反应被交替地引发、 终 止 , 聚合物粒子 中链 数多。而在微乳液聚合的体系 中, 聚合物粒子内的聚合物链数小, 但相对分子量很 大。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若单体浓度足够高, 而引发 剂浓度低或反应温度低 时, 微乳液聚合也可观察到 恒速期出现 。 表2 乳液聚合和微乳液聚合的主要差异 T a b l e 2 T h e ma j o r d i f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e mu l s i o n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2 . 1 反相微乳液聚合 对于亲水单体 , 如丙烯酰胺 A M 、 甲基丙烯酸 羟乙酯 - H M 、 丙烯酸 A A 及其钠盐等等, 一般 使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。这些水 溶性单体本身就可以起到部分助乳化剂的作用。 C a n d a u J 、B a r t o n _ 】钊与 C a p e k _ 2 叫 等对丙烯酰胺 的反 第 9期 季一辉等 微乳液聚合在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 1 6 8 5 相聚合及丙烯酰胺- 丙烯 酸钠 的共聚进行 了深入 的 研究。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, 聚合前体系内不存 在大的单体液滴 , 所有 的单体都分布在胶束 中。溶 胀胶束成核是聚合体 系的主要成核方式 , 反应在胶 柬 中进行。大量未成 核胶束捕 获 自由基 的几率很 高, 每一个不参与终止的 自由基 都可能成 核形成新 粒子 , 这就使得在很高的转化率下仍然会 产生新 的 聚合物粒子 , 即表现出连续成核 的特征。粒子增长 主要存在两种机理 胶束碰撞机理和单体扩散机理 , 根据单体胶束的粒径及连续相性质 的不 同, 这两种 增长机理同时存在。反相微乳液聚合最早在提高原 油采收率应用方面研究较为深人, 最近在钻井液处 理剂研制上的应用也逐步展开 。反相微乳液聚合产 品的颗粒尺寸为纳米级别 , 配制水溶液简便 , 可避免 繁琐的后期处理工艺及注人 困难 的问题 , 具有巨大 的应用潜力。 2 . 2 正相微乳液聚合 在正相微乳液聚合 中, 研究 比较深入的是苯 乙 烯 s t 和丙烯酸酯 A E 体系 的微乳液聚合。在正 相微乳液聚合中, 单体 的浓度很低 , 并主要以微液滴 形式分散于水中, 只有少量存在于界面层。正相微 乳液聚合的有效聚合物浓度较低 , 单体浓 度稍稍增 加 , 在聚合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粗分离或聚合物颗 粒的聚并。正相微乳液聚合首先是以单体微液滴成 核为主, 因为反应初期, 单体微液滴具有相当大的表 面积, 极易捕捉水相中的自由基成核。此后, 聚合物 胶乳粒一旦形成 , 微乳液体系 中原来的平衡即被破 坏 , 各组分在不 同相 内的分配需 重新建立平衡。微 液滴内的单体不断 向连续相 扩散 , 再从连续相扩散 到乳胶粒内, 以保证单体溶胀平衡和聚合反应对于 单体的需求, 所以此时又以混合胶束内成核为主。 在整个聚合反应过程 中一直都有新 的微胶粒生成。 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明显恒速期 , 且成核过程一直延 续到较高转化率下才结束 。使用正相微乳液 聚合制备的亲油疏水聚合物, 在油基钻井液中应用 广泛 , 可作为增粘剂 、 降滤失剂和封堵剂等。 2 . 3 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 自 H a q u e 等 在 1 9 8 8年首次报道了使用双连 续相微乳液来合成孔状固体 材料 以来 , 双连续相微 乳液聚合因能产生结构可控的孔性聚合物, 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。一般的双连续相微乳液是指油相与 水相含量相 当, 在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存在下形成 的 一 种热力学稳定体系。双连续相微乳液处于两种液 滴状微乳液的过度状态, 具有独特形态。通常认为 双连续相微乳液中单体的聚合机理与本体或均相聚 合类似。对于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机理的研究不 多, C h i e n g等 研究发现在聚合反应过程中, 体 系 的电导率在聚合前后的绝对 差值不大, 说明在整个 过程中, 水相一直是填充在空隙位置, 保持贯通。在 聚合初期 , 油相生成了聚合物小粒子 , 随着聚合物粒 子逐步长大 , 体系内迅速增多的聚合物粒子需要乳 化剂来稳定 , 体系的粘度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逐渐 增大。新生成的聚合物粒子表面不能迅速被乳化剂 分子包裹将聚合物粒子稳定住 , 因此聚合物粒子 由 于强憎水性 , 相互碰撞 、 吸引、 凝结 , 导致相分离 , 最 终聚合物再度变成连续相 。通过扫描电镜仪可以清 楚地看到 , 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 的产物呈孔状结构 , 很好地保持了初始微乳液的形态特征。 3 微乳液聚合在钻井液中的应用 3 . 1 增粘剂 在钻井过程中, 为了保证低固相下钻井液具有 较高的粘度 、 良好 的流变性及提高其携岩能力, 通常 需要在钻井液中添加增粘剂来维护钻井液 的性能。 钻井液增粘剂均为分子链很 长的高分子聚合物 , 其 增粘的机理主要是 游离聚合物分子 自身能增加水 相粘度 ; 聚合物形成 的网络结构能增强钻井液的结 构粘度的桥联作用。通过微乳液聚合得到的高分子 产物 , 增粘效果好 , 抗盐抗温能力强。 钱晓琳等 报道 了以白油为外相 , 使用失水山 梨醇单 油 酸酯 S p a n 8 0 为 乳 化剂 , N H S 0 、 N a H S O , 为引发剂, 制得了含 1 5 %丙烯酸钾 K A A 、 5 %阳离子单体 的丙烯酰胺 A M 三元共聚物反相 微乳液 D S 一 3 0 1 。反应温度为 4 O一 7 O℃, 通人氮气 , 得到反相微乳液 的固相含量 可达 3 0 % ; 用乙醇对其 进行分级处理 , 干燥 、 研磨后在庚烷 中搅拌 2 4 h , 滤 饼真空干燥后即得。该产品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快 2 m i n , 在淡水基浆中加人 0 . 4 % D S . 3 0 1时, 钻 井液的表观粘度上升了 1 6 3 . 2 % ; 含 N a C I 的盐水基 浆, 加入 1 . 2 %D S - 3 0 1时表观粘度可上升约 4倍 , 且 滤失量大幅下降。在相同加量下与两种商品聚合物 乳液相 比, 加入 D S 一 3 0 1时, 钻井液滤失量较低, 1 2 0 o C热稳定性较好。在 文 1 3 8 . 2 9井 的现场 应用 中, D S 一 3 0 1在乳 液钾 盐体系 中显现 良好的增粘切、 抑制分散的效果 ; 钻屑成型度好 、 起下钻顺利 、 全井 未出现垮塌 。 闫丽丽等 报道了以2 一 丙烯酰胺基 . 甲基丙 磺酸 A MP S 、 Ⅳ, Ⅳ一 二 甲基丙烯酰胺 D MA M 和丙 烯腈 A N 为共聚单 体, 失水 山梨醇单油酸酯 S p a n 8 0 和 聚 氧 乙烯 失 水 山 梨 醇 单 油 酸酯 T w e e n 8 0 为复配乳化剂, 白油为油相, N H S 0 和 N a H S O , 为氧化还原引发剂, 通过正交实验, 制备 了增粘剂 A MP S D MA M A N 三元共 聚物 P A D A 。 应用化工 第4 3卷 微乳液聚合产物 P A D A性能稳定 , 热分解温度可达 3 5 0℃。在钻井液体系中表现出 良好 的增粘性 能, 加入 1 . 5 %P A D A的饱和盐水钻井液在 1 7 0 o C下热 滚 1 6 h , 表观粘度可由3 m P a s 上升到 3 5 mP a s , 且滤失量也有明显下降, 是一种优 良的抗高温抗盐 增粘剂。 疏水缔合聚合物是亲水大分子链上带有少量疏 水基团的水溶性聚合物 , 由于疏水基 的作用使溶液 具有特别的流变性能 、 抗高温 、 抗剪切 、 抗盐性质 , 在 油 田开采领域有 巨大应用价值。 吕鑫等 采用反 相微乳液聚合以丙烯酰胺 A M 、 十八烷基二甲基 烯丙基氯化铵 C 。 D MA A C 、 苯乙烯 S t 为原料合 成 A M / C 。 D M A A C / S t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。单 体比例为 A M C 1 8 D MA A C S t 8 . 4 5 0 0 . 4 7 0 0 . 1 3 6 摩尔 比 , 乳 化剂 T w e e n 6 0 S p a n 8 01 1 , F e S O 3 . N a S O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, 在 2 5℃下 , 反应 1 2 h 得 到新型疏水缔合 聚合物 H WS 。H WS增粘及抗 温 抗盐能力强 , 且有较好 的抗剪切性能。引入苯环 , 增 加了聚合物链的刚性和热稳定性, 提升了抗温能力。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独特的流变性, 但是 H WS在 浓度较小时, 溶解速率慢 , 且合成成本较高 , 限制了 其在工程中的应用。 3 . 2 降滤失剂 降滤失剂是钻井液最为重要的处理剂之一, 主 要是用来保证钻井液性能稳定 , 减少有害液体通过 岩石孔隙向地层滤失。滤液渗入地层 , 可能会导致 井壁失稳 , 井径不规则 , 影 响钻井作业 , 严重甚至会 引发井下复杂事故 。 姚杰等 副报道 了以苯乙烯磺酸钠 S S S 、 丙烯 酸 A A 和丙烯酰胺 A M 为反应单体, 失水山梨醇 单油酸酯 S p a n 8 0 和聚氧 乙烯失 水山梨醇单油酸 酯 T w e e n 8 0 为 复 合乳 化 剂, 环 己烷 为油 相, N H s O 。 、 N a H S O , 为引发剂 ,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 合方法 , 合成一种水溶性 三元共 聚物。反应温度恒 定在 5 O℃ , 加人引发剂反应 3 h后可得 到聚合物微 乳液; 用乙醇沉淀 , 除去表面活性剂 , 放人 5 O℃干燥 箱干燥2 4 h , 得到白色块状固体, 研磨干燥, 即得。 该聚合物开始失重温度为 2 2 5℃ , 在 5 0 0 o C时, 该聚 合物的残留率仍然保持在 4 0 %以上, 在不同类型钻 井液中均具有较好 的抗温 、 耐盐和抗 C a 、 Mg 污 染能力。通过扫描电镜仪分析, 加人该聚合物的钻 井液滤饼空隙半径小, 且薄而致密, 显示出较好的降 滤失能力。 王玉功等_ 2 报 道了以非离子单体丙烯 酸酰胺 A M 、 阴离子单体衣康酸 I A 、 含磺酸基的阴离子 单体 2 - 丙烯酰胺基一 2 一 甲基丙磺酸 A M P S 为原料,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 酯 S p a n 6 0 和聚氧 乙烯失水 山 梨醇 单 油 酸 酯 T w e e n 6 5为 复 配 乳 化 剂 , 采 用 K S O 。 一 N a H S O 。 氧化还原 引发体系, 进行三元共 聚 合成了一种钻井液降滤失剂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 交实验 , 表明反应时 间和反应温度对于产物性能的 影 响 最 为 关 键。 在 最 优 合 成 条 件 下 转 速 7 0 0 r / mi n , 反应温度 3 5℃, 引发剂用量 0 . 3 % , 反应 时间 8 h以及乳化剂用量 2 1 % , 聚合物的降滤失性 能达到最优。 3 . 3絮凝剂 聚合物作为钻井液处理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作为钻井液絮凝剂。絮凝剂在钻井液体系中可以 吸附粘土颗粒, 维护钻井液性能, 提高机械钻速。这 是因为微小粒径 的粘土颗粒 占固相含量 的比重越 大 , 机械钻速就越低 。此外 , 絮凝剂在油田废弃钻井 液固化处理也有广泛的应 用。近年来 , 絮凝剂 的研 制和开发技术进展 较快 , 特别是 季铵盐类絮凝剂 , 已在 国内外的废水处理 、 油 田开发 中大量使用。 巩冠群等 。 ‘ 报道了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, 以丙烯酰胺 A M 和丙烯 酰氧 乙基三 甲基氯 化铵 D A C 为单体 , 环己烷为油相介质 , A I B N . B P O为引 发剂 , O P T X- 1 0和 S p a n系列的复配乳化剂, 合成出 反相微乳 液共聚季 铵盐类 阳离子 絮凝 剂 A Q A M。 在制备过程中, 首先使用乳化剂将水相、 油相及乳化 剂预乳化 , 通人氮气后恒温反应 4 h , 得到共聚物 , 用 乙醇 对共 聚物进行 沉淀 清洗 , 除去环 己烷 , 风 干, 3 0 q C烘 干。制 备 的 A Q A M 其 聚 合 转 化 率 为 7 9 . 8 % , 阳离子化度为 6 5 % , 产品富含氮 , 抗氧化性 能优 良。 4结束语 近年来, 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日 趋广泛深入, 在动 力学过程 、 成核机理和反应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 进展。但微乳液聚合产品还存在很多不足, 常规微 乳液聚合体系乳化剂含量高 、 有效聚合物浓度低 , 加 量过大可能影响钻井液性能 , 这使得微乳液聚合物 在钻井液中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。这都有待于新 单体 、 乳化剂体系的开发 和应用 以及微乳液聚合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。 目前微乳液聚合 的研究主要还是集 中在室内研 究阶段 , 距离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是有一段距离 , 但是 在已经取得的进展中, 微乳液聚合显现出很大发展 前景。其工艺简单 、 操作灵活、 成本低廉, 制得的产 物相对分子质量高、 抗盐抗温能力强、 易于储存、 方 便现场应用 。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 , 复杂工况对于 钻井液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, 钻井液处理也应不 断发 展, 新工艺肯定会得到不断应用。相信随着研究的 第9期 季一辉等 微乳液聚合在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 1 6 8 7 不断深入 , 微乳液聚合会在钻完井 工作 液中得 到越 来越广泛 的应用。 参考文献 [ 1 ] M o u l i k S P, P a u l B K . S t r u c t u r e , d y n a m i c s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m 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[ J ] . A d v a n c e s i n C o l l o i d a n d I n t e r f a c e S c i e n c e , 1 9 9 8 , 7 8 2 9 9 1 9 5 . [ 2 ] P a ul B K, Mo u l i k S P .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A n o v e r v i e w[ J ] . J o u rna l o f Di s p e r s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, 1 9 9 7, 1 8 4 3 0 1 - 3 6 7 . [ 3 ] C h h a t r e A S , J o s h i R A, K u l k a r n i B D . 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s a s me d i a f o r o r g a n i c s y n t h e s i s S e l e c t i v e n i t r a t i o n o f p h e n o l t o o rt h o - n i t r o p h e n o l u s i n g d i l u t e n i t ri c a c i d [ J ] . J o u r n a l o f C o l l o i d a n d I n t e d a c e S c i e n c e , 1 9 9 3 , 1 5 8 1 1 8 3 1 8 7 . [ 4 ] 王辉, 王富华. 纳米技术在钻井液中的应用探讨 [ J ] . 钻井液 与完 井液 , 2 0 0 5 , 2 2 2 5 0 5 3 . [ 5 ] 黄德欢. 纳米技术与应用[ M] . 上海 中国纺织大学出 版社 , 2 0 0 1 . [ 6 ] 徐相凌, 殷亚东, 葛学武, 等. 微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[ J ] .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, 1 9 9 9, 2 0 5 4 7 8 -48 5 . [ 7 ] L a w r e n c e M J , R e e s G D . Mi c roe mu l s i o n b a s e d m e d i a a s n o v e l d ru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s [ J ] . A d v a n c e d D rug D e l i v e ry R e v i e w s , 2 0 0 o , 4 5 1 8 9 . 1 2 1 . [ 8 ] 崔正刚.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[ M] .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, 1 9 9 9 . [ 9 ] 哈润华 , 侯斯健. 微乳液结构和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 聚合[ J ] . 高分子通报, 1 9 9 5 1 1 O . 1 9 . [ 1 O ]屈沅治, 孙金声 , 苏义脑. 聚丙烯酰胺类纳米材料的研 究进展[ J ] . 油田化学, 2 0 0 7 , 2 3 3 2 7 3 - 2 7 6 . [ 1 1 ]H o a r T P , S e h u l m a n J H . T r ans p a r e n t w a t e r . i n . o ff d i s p e r - s i o n s T h e o l e o p a t h i c h y d r o m i c e l l e[ J ] .N a t u r e , 1 9 4 3 , 1 5 2 1 0 2 . 1 0 7 . [ 1 2 ] S h i n o d a K, F r i b e r g S . Mi e ro e m u l s i o n s C o l l o i d a l a s p e c t s [ J ] . A d v a n c e s i n C o l l o i d a n d I n t e rf a c e S c i e n c e . 1 9 7 5 . 4 4 2 8 1 3 0 0 . [ 1 3 ]D e G e n n e s P G, T a u p i n C . Mi c r o e m u l s i o n s a n d t h e fl e x i . b i l i t y o f o i l / w a t e r i n t e rf a c e s [ J ] .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l C h e m i s t ry, 1 9 8 2, 8 6 1 3 2 2 9 4 - 2 3 0 4 . [ 1 4 ]Wi n s o r P A . H y d ro t r o p y , s o l u b i l i s a t i o n a n d r e l a t e d e m u l s i . fi c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[ J ] .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F a r a d a y S o c i e . t y, 1 9 4 8, 4 4 3 7 6 3 9 8 . [ 1 5 ]S t o ff e r J O, B o n e T . P o l y me ri z a t i o n i n w a t e r i n o i l m i e r o e . m u l s i o n s y s t e m s c o n t a i n i n g m e t h y l m e t h a c ryl a t e [ J ] . J o u r - n a l o f D i s p e r s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y, 1 9 8 0 , 1 1 3 7 - 5 4. [ 1 6 ]L a r p e n t C , B e rn a r d E , R i c h a r d J , e t a 1 . P o l y m e ri z a t i o n i n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w i t h p o l y me r i z a b l e c o s u r f a c t a n t s A r o u t e t o h i g h l y f u n c t i o n a l i z e d n a n o p a rt i c l e s[ J ] . Ma c rom o l e c u l e s , 1 9 9 7, 3 0 3 3 5 4 - 3 6 2 . [ 1 7 ]Wa n g Q u N, F u S , Y u T . E m u l s i o n p o l y m e ri z a t i o n [ J ] . P r o g r e s s i n P o l y m e r S c i e n c e , 1 9 9 4 , 1 9 4 7 0 3 - 7 5 3 . [ 1 8 ]C a n d a u F , L e o n g Y s , P o u y e t G, e t a1. I n v e r s e m i c r o e m u 1 . s i o n p o l y me ri z a t i o n o f a c r y l a mi d e C h ara c t e ri z a t i o n o f t h e w a t e r .. i n .. o i l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a n d t h e fi n al mi c r o l a t e x e s [ J ] . J o u rna l o f C o ll o i d a n d I n t e r f a c e S c i e n c e , 1 9 8 4 , 1 0 1 1 1 6 7 1 8 3 . [ 1 9 ]B a r t o n J . R e a c t a n t p a r t i t i o n i n g i n f r e e r a d i c al h e t e r o p h a s e p o l y me ri z a t i o n Th e c a s e o f i n v e rse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p o l y - m e r i z a t i o n o f a c r y l a m i d e[ J ] .P o l y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