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气田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.pdf
A S 石 I N F 油 I NE P 化 E MI C 展 AL S 第 1 1 卷第 l 2期 ADVANCE TROCHE 油气 田钻 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 何焕杰 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, 濮阳 4 5 7 0 0 1 摘要对近年来 国内石油天然气工业研究和应用钻井废水处理新技术 、 新工艺 的最新进展 进行综述, 重点介绍了一些新型处理方法、 复合处理工艺及配套处理装置。对今后钻井废水无害 化处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。 关键词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综述研究进展 油气田企业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产生的钻井 废水具有高色度、 高 C O D、 高悬浮物 S S 含量和 高稳定性等特点, 是一类特殊的油气 田高浓度难 降解有机废水 , 特别是含一些可溶性有机添加剂, 絮凝性很差, 难以从废水中除去 , 成为油气田工业 废水环保达标处理的重点和难点 。 为了确保安全优质快速钻井, 普遍采用性能 优越、 价格低廉的三磺或聚磺钻井液体系, 此类钻 井液体系产生的钻井废水中难降解的可溶性有机 物种类复杂、 含量高, 传统的混凝 一絮凝处理工艺 和装 置已无法适用 , 达标治理难度在不断加大。 本文结合有关废水处理的研究和现场推广应用经 验 , 综述了油气田钻井废水处理新技术、 新工艺和 处理装置的研究进展。 1 物理化学复合处理技术 1 . 1 混凝 一絮凝复合处理技术 钻井废水排放达标处理的技术关键是色度和 C O D 的 深 度 去 除。 肖遥 等 对 辽 河 油 田曙 2一 O 6 0 8 井 钻井废水进 行 了混凝 一絮凝 处理 , 系 统探讨 了絮凝剂种类及投加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 响, 并借助显微照相 、 电位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 段探索了絮凝机理。结果表明, 钻井废水经过混 凝 一絮凝处理可使 C O D, S S含量和色度等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2级标准 , 第一次处理的絮凝机 理 以“ 吸附架桥” 为主 , 第二次处理的絮凝机理可 用“ 电中和” 解释。 何策等 报道 了移动式钻井 废水 处理设备 及工艺研究成果 , 通过对江汉油 田3口井 的废水 电絮凝、 离心分离和气浮等实验 , 优选出最经济高 效的单元处理设备 , 利用这些模块单元优选 出 3 套工艺流程。在此基础上 , 用改进的z J w 一 3 B 移 动式钻井废水处理装置 , 完成 了 3口井废水工业 处理试验 。结果表明, 高速离心机分离处理效果 较理想 , 但设备投资大 , 而混凝 一 斜管沉降 一气浮 一 过滤 工艺 技术 成熟、 性 能稳定 , 水 质 达到 了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1 级标准。 李环等 对河南油 田钻井废水采用化学强 化固液分离 一絮凝沉降处理工艺进行了实验, 确 定了工艺条件, 筛选出最适宜的药剂配方。采用 混凝/ - - 次絮凝法是处理河南油田钻井废水最佳 方法 , 一次 处理 药剂最 佳 配方 2 0 0 0 n g / L A 1 0 o m g / L X N J 1 0 m g / L P A M。 二次处理药剂配方 2 8 0 0 I l 1I L F 2 0 0 0 n e , / L x N L 1 0珈 L P A M; 可将 原水 C O D 从9 9 6 0 . 2 mg / L降至 1 5 0 m g / L以下。 处理的水质符合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2级标 准, 解 决了高 C O D钻井废水深度去除的技术难题。 1 . 2 混凝 一吸附复合处理技术 根据现场处理条件和原水水质状况, 夏素兰 等 对四川石油局和西南石油局所属 中浅层天 然气井钻井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, 提出 了可随原水水质和出水要求而选择的3套处理方 案 , 即混凝 、 混凝 一吸附和催化氧化 一混凝复合 法 , 探讨了各处理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, 并给出了 各工艺的主要控制参数。 马雅雅等 对高含硫气 田深井 聚磺钻井液 钻井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进行 了研究 , 进一步提 出了混凝 一二次絮凝 一吸附复合工艺 , 吸附工艺 条件为 p H为1 . 5 , 吸附剂加量为1 0 0 g / L , 吸附时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9 0 2 。 作者简介 何焕杰, 硕士, 高级工程师, 主要从事油气田废 水 、 废液无害化处理 的研究。 基金项 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大型油气 田及煤层气 开发 示范工程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4 8 。 2 0 1 0年 l 2月 何焕杰 . 油气 田钻井废水 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 3 5 问9 0 mi n , 调整 p H为69 , C O D总去 除率大 于 9 8 % , 出水 达到 G B 8 9 7 8 1 9 9 6的 1级标准。并 进行了现场试验。 穆波等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 , 用筛选 出的大孔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D 3 0 1 R进行 了去 除磺化钻井 液体系钻井废水 C O D的探索研究。 静态试验表明, 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 , 钻井废水的 C O D去除率可达9 0 % , 出水 C O D1 0 0 mg / L ; 盐 碱混合液 N a C l / , N a O H 对树脂的再生效果较好 。 柱动态 吸附 和动态洗脱再 生试验 的结果表 明, C O D达标1 0 0 ra g / L , 处理量接近1 0 0倍床层 体积 , 树脂的再生率可达8 1 %。 1 . 3混凝 一微电解复合处理技术 赵立志等【 l 采用混凝 一微 电解 一催化氧化 工艺对川 中油气 公司高科 1井钻井废水进行处 理 , 筛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。结果表明 , 该法可使 原水 C O D从5 8 4 6 mg / L 降至1 5 0 m v /L 以下 , 色度 去除率达1 0 0 %, 出水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2级 标准 , 指 出混 凝 一微 电解 一催化氧化 法处理高 C O D和高色度钻井废水行之有效 , 具有广 阔的应 用前景。 何焕杰等 采用混凝 一曝气 微电解复合工 艺处理高色度和高 C O D的深井聚磺钻井 液废水 , 提出了曝气微电解法深度 去除钻井废水 C O D的 新方法。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铁 屑与活性炭质 量比为0 . 5 1 , 反应时间为2 h , p H为 1 . 0 , 温度为 常温 , 反应后 p H为 1 1 。C O D总去除率 为9 4 % 一 9 9 . 5 %, 色度去除率达1 0 0 % , 达到 GB 8 9 7 8 1 9 9 6 的 1级、 2级标准。该项处理技术及配套装置 已 投人工 业化 运行 。 为了完善推广该项技术 , 杨云鹏等 对高含 硫气田深井聚磺钻井液废水无害化处理进行了研 究 , 提 出了混凝 一微 电解 一催化氧化处理高色度 和高 C O D钻井废水处理工艺 , 设计加工 了一套移 动式钻井废水处理装置 , 主要由混凝反应器、 固液 分离机、 微 电解反应器和氧化反应器等组成 , 采用 该处理工艺及装置处理高含硫气田深井聚磺钻井 液钻井废水, 色度去除率达1 0 0 %, C O D总去除率 大T9 8 %。出水 C O D符合 G B 8 9 7 8 -- 1 9 9 6的 2 级 标准 , 其他指标符合 1 级标准。 1 . 4 混凝 一 高级 氧化复合技术 Wa n g和张红岩等 用混凝 一臭氧氧化法 处理三磺 钻井液体 系钻井 废水 , 在6 g / L 石 灰和 2 L 硫 酸亚 铁 的混 凝 作用 下 , C O D 去 除率 为 7 7 . 2 %, 对混凝 出水 用臭氧氧化法处理 , 随初始 p H提高 , 臭氧 氧化能力增强 , 随 C O D降低 , 臭氧 指数显著增大 ; 在 p H为 l 2 . 5 下氧化5 ra i n , C O D 去除率为8 1 . 2 %; 用混凝 一臭氧氧化工艺处理后 , C O D 总 去 除 率 为 9 5 . 7 % , 出 水 无 色, C O D 1 0 0 mg / L , 达到了排放标准。 马文臣和黄志宇等 卜埔 采用 F e n t o n氧化法 处理油气田深井钻探过程采用聚磺钻井液产生的 高色度、 高 C O D、 高盐含量和高含油钻井废水, 结 果表明, 处理后 C O D去除率达8 2 % , 色度去除率 为9 8 . 5 %。H 2 0 与 F e 物质的量 比、 H 0 2与初 始 C O D物质的量 比、 p H和反应时间对废水 C O D 和色度去除率均有较大影响 , 指出用 F e n t o n氧化 工艺处理聚磺体系钻井废水具有处理效率高、 操 作简便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。 万里平等 采用以改性膨润土负载 T i 2 0 2 一 A g 0复合催化剂处理川 中矿 区角 5 3井钻井废 水 , 详细探讨 了溶液 p H, T i O 用量 , 充气量和光 照时间对废水 C O D 的影 响。结果表明, 在溶 液 p H 为 3 , T i O 质 量 分 数 为 0 . 4 % , 充 气 量 为 1 5 L / rai n , 光照时间为3 h 的最佳条件下, 钻井废 水 C O D去除率为7 0 . 3 % , 并指出此催化剂性能稳 定 , 无二次污染 , 经高温活化后 , 可反复多次使用 , 能有效地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, 值得推广应用。 聚磺钻井液体 系钻井废水 经化 学混凝 处理 后 , C O D仍然较高, 有时高达1 0 0 0 m g / L 以上 , 需 进一步处理。蒋学彬等 用 F e n t o n试剂结合活 性炭吸附对聚磺钻井液体系钻井废水进行处理实 验 , 结果表明, 废水中 C O D去除率可达9 0 . 7 % , 水 质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1级标准 , 可生化性得 到提高。该方法可用于高浓度聚磺钻井液体系钻 井废水处理。 2物化 一生物复合处理技术 2 . 1 混凝 一生物复合技术 王兵等 利用 活性污泥好 氧生化法处理钻 井废水, 测定 了微生物生化呼吸曲线 , 研究了微生 物营养、 微生物浓度、 活性污泥的驯化对可生化性 的影响。结果表明 , 钻井废水具有可生化性 , 驯化 后的活性污泥使废水 中污染物质易降解。莫正 平 以现场钻井废水为处理对象 , 筛选 了化学处 理剂 C A C一1 , 优化 了物化处理配方。以预处理 3 6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第 l 1 卷第 l 2期 AD VA NCE S I N F I NE P E n 0 CHE MI CA L S 钻井废水考察了生物好氧氧化可行性, 结合 S B R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 , 考察 了微生物浓度 、 微 生 物营养物质、 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 响, 优化 了生物氧化工艺条 件 , 提 出了物理 化学破胶 预 处理 一微生物好 氧生化处理工艺。结果表 明, 现场钻井废水处理后水质均达G B 8 9 7 8 --1 9 9 6 的 3级标准。 许怡 采用混凝预处理 一生物法处理方法 , 研究 了钻井废水生物处理可行性及影响因素。用 混凝法处理钻井废水 , 可使 C O D由3 7 8 1 m g / L 降 至2 7 2 mg / L , 去除率达9 0 %以上, 降低了后续处理 难度。通过溶氧仪测定有机污染物生化呼吸耗氧 量, 对混凝后的钻井废水进行了可生化性判定 , 肯 定了生物处理可行性。进行了模拟曝气塘处理钻 井废水实验 , 分别考察了曝气量、 p H、 温度对 C O D 降解 的影 响, 优选 出了钻井废水最佳处理方法。 实验过程中对微生物进行 了镜检, 观察到大量细 菌,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综合分析, 推导出稳态条件 下 C O D降解动力学 , 以最I J - “ 乘法确定 了动力学 参数。结果表明, 经混凝 一生物法处理的钻井废 水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1 级标准。 2 . 2 高级 氧化 一生物复合技术 张红岩等 采用 U V / F e n t o n氧化 一生化法 处理磺化钻井液体系钻井废水, 利用 B O D / C O D 比值法和生化呼吸曲线法评价了钻井废水可生化 性 。结果表明, 钻井废水氧化后可生化性大幅提 高。预氧化 阶段 H 0 投加理论量 的 0 . 6倍 和 1 . 0 倍时, C O D总去除率分别为8 2 . 5 %和8 7 . 3 % , 出水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1级标准。与单独氧 化相比, 此技术既提高了处理效率, 又大大节省了 H 2 0 2 投加量。 郭正英等 采用 B O D / C O D 比值法、 呼吸 速率法及摇瓶实验法对混凝处理及混凝 一 光催化 氧化后出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测试 , 并对 3种方 法进行了比较。结果表明, 仅经过混凝处理 的钻 井废水可生化性很差 , 不适用于生物法处理 ; 而经 光催化氧化预处理后 , 其可生化性明显得到提高 , 经 摇 瓶 实 验 处 理 后 ,出 水 C O D 最 小 可 达 1 1 8 m g / L , 达到 G B 8 9 7 8 --1 9 9 6的 2级标 准。比 较 3种生化测试方法, 表 明呼吸速率法更值得 推 广。郭正英等 又用水质评价、 生化呼吸曲线和 摇床模拟实验 3种方法对 U V / F e n t o n氧化后的三 磺钻井液钻井废水生化性进行了评价 , 通过间歇 式生物法考察了好氧生化法处理钻井废水 的效 果 , 并测定了钻井废水处理后污泥的脱氢酶活性 D H A 。结果表明, 经 U V / F e n t o n氧化的磺化钻 井液钻井废水可生化性较好, 但仍需先进行菌种 驯化; 污泥经摇床驯化后 , 在间歇式生物处理小试 中, 混 合 液 悬 浮 固 体 质 量 浓 度 M L S S为 3 0 0 0 m g / L 左右 , 水 力停 留时 间 为4 h 时 , 出水 C O D和 B O D 5 去除率最大可达6 0 . 7 %和9 4 . 2 %。 彭娟华等 采用 F e n t o n试剂预处理 一生化 工艺处理钻井废水 , 研究 了 F e n t o n反应中各影响 因素对废水 C O D去除率、 B O D 与 C O D比值的影 响,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, 确定了最佳条件 , 即初始 p H为4 . 0 , H O 2 与 F e 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2 0 1 , H2 0 2 与 C O D质量浓度比为 1 1 , 反应时间为2 h , 在该条件下 , 废水 C O D去除率约为4 0 % , B O D 与 C O D比值从 0 . 0 0 2~0 . 0 0 3 1 提高 至 0 . 1 5 0 . 2 0 1 , 可生化性得到很大提高 , 为后续生物处 理创造了条件。紫外 一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, 可生化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 生了变化。 彭娟华等 采用水解酸化和 F e n t o n试剂改 善钻井废水可生化性 , 对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考 察 , 对可生化性改善机理进行了探索。结果表明, 用 P F S和 P A C配制 的混合混凝 剂对钻 井废水 C O D去除效果较显著 , 在最佳条件下 , C O D的去 除率可达7 5 % , 且絮体沉降速度较快 , 出水 p H保 持中性 ; 水解酸化法处理钻井废水可显著改善废 水可生化性。经4 8 h 水解酸化处理, 钻井废水理 论 B O D 可提高约 2 2倍 , 表观 B O D 与 C O D比值 由0 . 0 0 4 1 提高至0 . 0 3 4 1 。用接触氧化反应器处 理经水解酸化处理后的废水 , 处理效果 比较稳定 , C O D平均去除率达3 5 . 5 %。 2 . 3电化 学 一生物 复合技术 黄文章等 对电晕 一生化协 同处理钻井液 废水进行了研究 , 实验结果表明, 当放电电极间距 为4 . 0 c m、 脉 冲电压峰值 为3 5 k V、 放 电频 率为 4 5 H z 时, 对预处理 的钻井废水进行连续1 2 0 m i n 脉冲电晕放电处理, 废水中 C O D有较大程度降 低 、 且可生化性增强; 再经过 A S B R生化间歇反应 器进行协同处理后, 可将 C O D为4 8 9 7 . 3 m g / L 、 B O D 为3 4 6 . 7 3 m g / L 的钻井废水降低到 C O D为 1 5 0 m g / L 、 B O D 5 为2 0 m g / L以下, 实 现了高效快 速治理排放达标 目的。 2 0 1 0年 1 2月 何焕杰. 油气 田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 3 7 3物化 一 膜分离复合技术 刘渝等 采用混凝 一微 电解 一电渗析处理 技术对钻井废水进行 了深度处理实验。结果表 明, 废水和反应时间是影响铁碳微 电解处理效果 的重 要 因 素, 当废 水 p H 为 1 . 5 , 反 应 时 间 为 1 2 0 mi n 时 , C O D去除率为5 0 % , 在电渗 析除 C l 一 过程 中, 采 取 直 流 方 式 出水 时, 进 水 流 量 为 2 0 L / h 、 操作电压为3 O V、 运行时间为1 5 mi n 的条 件下 , C l 一 去除率可达7 5 % ; 而采取循环方式出水 时 , 运行时间是影响电渗析除 C l 一 效果的主要因 素 , 当运行时间不小于6 0 mi n 时, 出水 中的 C l 一 浓 度低于3 5 0 m g / L , 达 到 D B 5 1 / 1 9 0 --1 9 9 3 四川省 污水排放标准 中的 3级排放标准 。 4结语 1 处理油气 田钻井废水最基础的工艺是混 凝法 , 然后与 电絮凝法、 高级 氧化法、 吸附法、 微电解法和光催化法等优化组成复合处理工艺, 分别适用予不同钻井液体 系形成的钻井废水 , 均 存在适应性不足和处理成本高等缺陷。 2 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微生物降解技术已 成为当前钻井废水处理的重要途径和研究方向, 但使微生物降解技术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去还有诸 多困难 , 这主要是由于油气 田井位分散 、 钻井废水 产生量小、 难以像生活废水或其他工业废水集中 处理; 同时钻井过程井深不同、 钻井液体系不同、 钻井液中有机添加剂种类 和含量也不 同, 导致废 水组成差异较大, 将影响微生物菌种的适应性和 抗污染的耐受能力。 3 筛选生命力强、 浓度高 、 繁殖快 、 耐冲击 负荷能力强、 尤其是适应盐含量高 的难降解或含 硫钻井废水高效降解菌种 , 提高其生长速度和降 解能力 , 则是使微生物降解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急 需解决的问题。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 、 效率高、 工艺简单 、 投资小和污染轻等优点 , 而且 , 近年来 , 随着大部分膜组件的国产化 , 膜技术处理废水的 成本也大幅降低。因此 , 膜分离技术和微生物降 解技术集成的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强 化技术 , 将是未来深井难降解钻井废水的实用性 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。 参考文献 1 王中华 , 何焕杰 , 杨小华. 油 田化 学 品实 用手册 , 北京 中国石 化出版社 . 2 0 0 4 . 1 3 3 3 5 2张梅华 , 王郢 , 何焕杰等. 钻井废水 和酸化压裂废液对 采油废 水回注处理 达标的影响. 河南化工 , 2 0 0 4, 9 1 9~2 1 3王蓉沙, 周建东 , 刘光全. 钻井废弃物处 理技术. 北京 石 油工 业出版社 , 2 0 0 1 . 2~7 4 吴 彬 , 鄢捷年. 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. 钻井液与完井液 , 2 0 0 2 , 1 9 4 3 7~4 l 5 范青玉 , 何焕杰 , 王永红等. 钻井废水 和酸化压裂废液处 理技 术研 究进展. 油 田化学 , 2 0 0 2, 1 9 4 3 8 7~ 3 9 0 6 肖遥 , 王春莎 , 李凡修等.钻井废水 絮凝处 理实验研究.石油 与天然气化工 , 2 0 0 0 , 2 9 6 3 2 33 2 6 7 何 策, 杨 晓峰 , 杨迅等.钻井废水处 理单元设备及 工艺流程研 究 .石油机械 , 2 0 0 0, 2 8 8 5 0~ 5 3 8 李环 , 刘烈炜 , 邓皓等.河南油 田钻井废水 处理实验研究.湖 北化 工, 2 0 0 1 , 1 1 2 1 ~ 2 3 9 夏素兰, 曾抗美 , 朱家骅.中浅层 天然气钻井废水处 理技术试 验研究.重庆环境科学 , 2 0 0 0, 2 2 4 5 6~ 5 9 l 0 马雅雅 , 燕红 , 马金等.活性 炭吸附法处理 气 田聚磺 泥浆钻 井废水研究.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, 2 0 0 9, 3 8 1 8 1 8 4 1 1 穆波 ,张红岩,吕荣湖等. 离 子交 换法去除磺化 泥浆 体系钻 井废水 C O D的探索. 化工进展, 2 0 0 8 , 2 7 7 1 0 8 0 ~ 1 0 8 4 1 2 赵立志 , 曾志农. 混 凝沉降/ 微 电解/ 催化 氧化法处理钻 井废 水. 油气 田环境保护, 2 0 0 1 , 1 1 4 1 7~ 2 o l 3 何焕杰 , 王永红 , 詹适新等. 铁屑微电解 法深度处 理钻井废水 的研究. 化工环保 , 2 0 0 3, 2 3 6 3 4 4~ 3 4 8 l 4 杨云鹏 , 何焕杰 , 聂军 等.普 光气 田深井 聚磺钻井液废 液处 理装置 的研究及应用. 钻井液与完井液 , 2 0 0 8 。 2 5 2 6 06 2 1 5 Wa n g Y M。 Ya n g M, Z h a n g J, e t a 1 .I mp r o v e me n t o f B i o d e g r a d a b i l i t y o f Oil F i e l d Dr i l l i n g Wa s t e wa t e r Us i n g Oz o n e .O∞Mi En g。 2 0 0 4, 2 6 3 0 93 1 5 1 6 张红岩, 吕荣湖, 郭绍辉等.混凝 一 臭氧氧化法处理三磺钻 井液体系钻井废水 . 过程工程学报 , 2 0 0 7 , 7 4 7 1 8~ 7 2 2 l 7 马文 臣, 刘宣利 , 徐世杰等. 催化氧化在钻井废水处理中的应 用. 油气 田环境保护 , 2 0 0 4 , 1 4 1 1 51 6 1 8黄志 宇, 鲁红升 , 李建 波等. 气井 钻井废水 深度 处理实 验研 究. 天然气工业 , 2 0 0 5 , 2 5 5 4 _4~ 4 6 l 9 万里平, 孟英峰, 赵立志. 油田作业废水 C O D光催化氧化降 解研究.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, 2 0 0 4, 3 3 4 2 9 0 2 9 2 2 O 蒋学彬 ,陈立荣 ,李新民.F e n t o n试剂 氧化结 合活性 炭吸附 处理聚磺钻井液体 系钻井废水 . 钻采工艺 , 2 0 0 9, 3 2 l 王兵 , 徐辉. 钻井废水 的可生化性研究.西 南石油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, 2 0 0 6 , 2 8 3 9 6 9 8 2 2 莫正平. 钻井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[ 学位论 文] .四川 西南石油学院 , 2 0 0 3 2 3 许怡. 生物法处理钻井废水的实验研究 [ 学位论文] 。四川 西南石油学院 , 2 0 0 5 2 4 张红岩 。 王伟财, 吕荣湖等.U V /F e n t o n氧化与生化组合技术 处理磺化泥浆体系钻井废水. 水处理技术, 2 0 0 8 , 3 4 9 5 4 5 7 2 5 郭振英 , 吕荣湖 , 张红岩等. 磺化钻井液钻井废水 的可生化性 测试. 钻井液与完井液 , 2 0 0 8 , 2 5 4 6 5~ 6 7 2 6 郭振英 , 吕荣湖 , 张红岩等. 生化法处理磺化泥浆体系钻井废 水的 可行 性 初探, 石 油化 工高 等学 校学 报 , 2 0 0 9 , 2 2 1 3 8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第 l 1 卷第 1 2期 ADVANCES I N F I NE PETR0CHEMI CALS 2 l一2 2 2 7 彭娟华 , 莫正平 , 李旭东. F e n t o n试剂预处理提高钻井废水可 生化性 .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, 2 0 0 8 ,1 4 2 2 6 52 6 9 2 8 彭娟华 . 水解酸化改善钻井废水可生化性. 钻井 液与完井液 , 2 0 0 7 , 2 4 5 6 8 7 O 2 9 黄文章 , 杨兰平 , 王勇等. 钻井液废水电晕 一生化协同治理研 究. 西南 石 油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, 2 0 0 9, 3 1 4 l 4 11 4 5 3 O 刘渝 , 王晓川 , 唐绍明等. 油 田钻井废水深度处理技术. 化工 环保 , 2 0 0 8 , 2 8 2 1 4 91 5 2 Re c e n t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Re s e a r c h o n Oi l a n d Ga s Fi e l d Dr i l l i n g W a s t e wa t e r Tr e a t me n t Te c h n o l o g y H e H u a n j i e D r i l l i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I N O P E C Z h o n g y u a n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, P u y a n g 4 5 7 0 0 1 Ab s t r a c t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n e w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d r i l l i n g wa s t e wa t e r i n d o me s t i c p e t r o l e u m a n d n a t u r a l g a s i n d us t r y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i s s umma riz e d wi t h t h e e mp h a s i s o n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s o me n e w t r e a t m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,c o mb i n e d t r e a t m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a u x i l i a r y tr e a t me n t f a c i l i t i e s ,a n d the d e v e l o p me n t tre n d o f n e w d ril l i n g wa s t e wa t e r i n n o c e n t t r e a tm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s d e s c rib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. Ke y W o r d s d ri l l i n g w a s t e wa t e r ,tr e a tm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,s u mma riz i n g ,r e s e a r c h d e v e l o p me n t 更有效更低廉 的方法可连续制取生物乙醇 日本石川岛公司 I H I 于 2 0 1 0年 9月 2 3日宣布 , 开发了更有效更低廉的方法可连续制取生物乙 醇, 采用一种改进的反应器技术, 可使生物乙醇生产速度提高4 倍, 与搅拌式批量发酵罐相比, 可降低生 产成本 2 5 %。 这种技术特点是使酵母菌株内聚而提高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密度 , 利用从发酵释放的二氧化碳而产 生的流动, 改进了酶母和葡萄糖进料溶液之间的的接触 混合 。为此 , 连续的过程避免 了需采用机械 搅拌和通风 , 从而降低了操作成本、 维护和减小了反应器尺寸。 在 I H I 过程中, 葡萄糖溶液连续地从反应器底部加入 , 并且通过藉发酵产生的气体而向上流动。气 体通过上部伞状结构予以收集 , 然后进人侧面的小型容器中。在此 , 气体从发酵液 酵母聚集物和液 体 中分离出来 , 发酵液被循环至反应器的底部。乙醇从离开反应器澄清部分的侧线物流中被回收。 在石川岛公司横滨装置中运行的中型反应器 反应器体积 8 . 6 L , 高 1 m, 直径 1 0 c m 中, 该公司已 通过为期 1个月的连续运转验证了该技术 , 乙醇生产速度可达到 2 5 g / L h , 酶母聚集物的平均尺寸 保持在 0 . 5一 I . 5 m m。 Ch e mi c a l En g..2 01 00 90 3 湖南石 化计 划进军碳 纤维 复合材 料领域 韩国湖南石化公司日前表示 , 公司将进入碳纤维合成材料业务。公司已经签署一份协议计划购买 韩国 D A C C航天公司 5 l %的控股权。后者是一家飞机部件的供应商。 湖南石化和 D A C C航天公司计划开发用于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 , 目标是在 5年内实现销售 收人超过 2 0 0 0亿韩元 1 . 6 8亿美元 。D A C C航天公司主要向波音公司 7 8 7 s 和巴西飞机制造商 E m b r a e r 公司的 P h e n o m 1 0 0 s 飞机供应部件。 Ch e mi c a l W e e k. 2 01 0 090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