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气田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途径探讨-.pdf
2 0 1 5 年 第9 卷 第6 期 天 然 气 技 术 与 经 济 Na t u r a l Ga s T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c o n o my Vo 1 . 9. No. 6 De c . 2 01 5 d o i i 0 . 3 9 6 9/ j .i s s n . 2 0 9 5 1 1 3 2 . 2 0 1 5 . 0 6 . 0 2 1 油气 田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途径探讨 蒲蓉蓉 李丛菲 杨 丹 杨舟洲 马英恺 钟 健 。 1 .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 ,四川成都6 1 0 0 5 1 ; 2 .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燃气分公司,四川成都6 1 0 0 1 7 ;3 .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,重庆4 0 0 0 2 1 摘要能源革命关于结构调整、绿色低碳的发展 目标为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 出了新的要求。针对这一问题,以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,分析 了能源技术革命对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的要求,全面梳理了公司科技创新的发展 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,从优化科技资源组合、强化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、营造高效的开放式合作攻关环境、加大人才 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天然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,包括构建和完善 “ 一个整体、两个层次”的研发组 织体 系,加 大新技 术 、新 产品推 广应 用力度和 加快 成果形成 和转化应 用效率 ,深化 外部技 术 引进 和对 外技 术合作 交 流,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及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。 关键词 能源技术革命科技创新天然气产业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 0 9 5 1 1 3 2 2 0 1 5 0 6 0 0 7 1 0 3 O 引言 近年 来 国家 明确提 出 了能源技术 革命 的概念 , 提出 “ 立 足我 国国情 ,紧跟 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 势,以绿色低碳为方向,分类推动技术创新 、产业 创新 、商业模式创新,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 结合,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 业 升级的新增长点” 的战略 目标 。以创新驱动为核 心的能源技术革命 ,是实现高效 、清洁 、低碳和智 能化 的新能源系统 、逐步实现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 。 在新形势下 ,能源技术 革命 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和科 技创新提 出 了新 的要求 。为此笔者拟 以中国石油西 南油气田公司 以下简称 “ 公司” 为例,就此话题 展开分析和探讨 。 1 能源技术革命对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的新 要求 中国石油作为大型 国有重要骨 干企业和我 国最 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 ,在推动能源革命中必须占 据重要 地位 ,起到重 要作用 。只有通 过能源革命 , 大力推进煤炭 “ 绿化”行动 ,加大油气勘探力度, 不断提高 天然气 、可再 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 费结构 中的 比重 ,才能形成 有序的能源接替 、改善 生态环境 ,满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n 。天然气开 发利用是推进 节能减排 、绿 色发展 的有效途径 ,现 已进入快速发 展的黄金 时期 。为配合 国家能源发展 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,需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。 天然气 的勘探开发过程 中已形成 了一大批核心 和特色技术 ,科技创新取得 了一些重大 突破 ,能源 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。但总体上看我国能源技术水 平仍处于跟随模仿 阶段 ,缺乏原创性重大 突破 。特 别是在常规 天然气勘探方 面 ,探 明程度 仅为 l 8%, 勘探水平亟待大幅提高,非常规油气 、深海油气开 发等领域的部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水平仍较低 口 。 从能源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分析 ,存在的主要问 题 是基础研究薄 弱 ,产业创新缺少技术支撑 ,一些 关 键 核心 技术 受制 于人 ,科 技 和经 济结合 不够 紧 密,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缺乏,激励创新 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体 系还不够完善 ,知识产权没有 得 到有效保护 ,科技创新 尚未成为发展 的主要驱动 力。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,才能有效攻克天然气 领域 的技术瓶颈 ,推动能源技术 的跨越式发展 ,形 成能源产业发展 的核心竞争力 ,把科技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 、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。 修 订回稿 日期 2 0 1 51 1 3 0 作者简介蒲蓉蓉 1 9 7 2 一 ,女 ,高级T程师,从事油气企、J 科研管理 l 作。E - ma i l p u r r p e t r o c h i n a . 0 12 1 1 。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/ 71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9 卷 蒲蓉蓉 ,等 油气田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途径探讨 第6 期 2 公司科技创新现状及面I临的问题 2 . 1 形成 了较 为完善的科技组织机构 ,但部分职能 定位界面不够清晰 公司通过持续优化和完善科技资源配置 ,初步 建成较为高效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机构体系 图1 。 中心 I 中心 蒺 1 l薷 l 图1 公司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结构图 根据 目前公 司发展对技术 的需求 ,现有组织机 构已不能完全满足 ,需加强短板查找,持续开展科 技资源的优化。在项 目设置上未完全根据生产需要 和研究单位特点统筹安排 ,直属院所科 技组织机构 问存在重复研究 、项 目重叠 的现象 ,影响 了研发的 效率 和整体水平 。特别是针对一些 重大工程 项 目, 各科技组织机构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引导和推广应 用 ,需进一步加强协作 和沟通 ,明晰各机构职能定 位 ,避免重复 、低效研究 ,以适应公 司业务发展 的 需要 。生产单位也存 在研发 机构不健全 的情况 ,部 分单位需新增地质或工艺技术研究所 ,以保证对生 产的支撑。 2 . 2 已建立具有创 新能力的技术发展体 系,但各项 主体技术特别是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配套不足 公 司科研 领域 涵 盖油 气 勘探 开发 、钻完 井工 程 、储运与计量 、净化与化工 、HS E与节能减排 、信 息技术、经济与管理等从上游到下游的7 大专业技术 方向。通过持续的攻关组织和加大科技投入 ,不断攻 克各项瓶颈技术难题 ,在 1 1 个技术 系列形成 9 0多项 特色技术 ,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图2 。 但 随着勘探开发对象 的 日益复杂 ,安全环保形 72/N a t u r a l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c o n o my 势 的 日益严峻 ,质量效益开发 的更高要求 ,目前各 项主体技术针对不同的勘探开发领域和对象 ,还需 要进一步的完善配套 ,特别是在致密油气储量有效 动用 、页岩气勘探 开发关键技术 、效益化开发等方 面尚需全面提高技术水平 ,支撑油气开发效率的提 升 ,更好支撑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。 公司1 1 个技 术系 列 l _ | 地质 地球 钻完 开 发 增产 采气 地 面 天然 天 然 气 田 贞岩 综合 物理 井工 地 质 改造 . 艺 集 输 气分 气 净 开发 气 勘 评价 技术 程技 及 气 工 艺 技术 安 全 析测 化 及 安全 探 开 技术 系列 术系 藏 工 技 术 系列 优 化 试与 硫 磺 环保 发技 系 列 列 程 技 系 列 技 术 流量 回收 风险 术系 术系 系列 检测 技 术 防控 列 列 技术 系列 及生 系列 态保 护技 术系 列 图 2 公 司技术 系列示意图 2 . 3 科研 人员总体 规模基本适应公 司的快速 发展 。 但科研骨干队伍的力量仍不足 通过多年 的持续发展和引进 ,公 司 目前科研人 员总体规模基本适应公 司的快速发展 , 目前 已拥 有 专业技术人员约 1 5 0 0 人 ,其 中中高级职称 以上人员 占员工总数的7 0 %以上。但围绕2 0 2 0 年建成 3 0 0 亿 战略大气 区将要开展 的科技攻关项 目,科研生产 r 作量逐年s D ii ,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规模尚不能满足 新任务 与新要求 ;新增员工 的数量相对 较少 ,部分 专业领域仍然存在结构性缺员 。专业结 构 尚不 能适 应面临 的形势任务要求 ,有待进一步优化 ;能承担 项 目和重点工作的技术骨干偏少 ,能创新思维和攻 关克难的领军人才数量仍然不足 ;集团公司专家聘 任数量不够,公司专家近两年未开展聘任,院级专 家 队伍 尚不完整 。3 5岁以下 的科研人员 占比较高 , 队伍年轻 、有活力和激情 ,但缺乏经验 ;实验室技 术 人才缺乏 ,缺少在行 业领 域内有重大影 响力 的学 科领军人物 。 3 公 司科技创新驱 动发展途径 3 . 1 优化科技资源 组合 ,构建和完善 “ 一个 整体 、 两个层次”的研发组织体 系 按照 “ 一个整体 、两个 层次”的总体架 构 ,积 极推进科技资源整合 ,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。 “ 一 个整体”就是公司的科技工作是一个整体,实现 统一规划 ,统一协调 ,统一管理。“ 两个层次”的内 容为首先以公司 5 个直属科研 院所为一个层面,主要 围绕制约公 司主营业务发展的瓶颈技术 和关键难题 工 艺技 术研 究 所 科 研所 地 质勘 探 开发 研究 所 勘 探开 发研 究 所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5 4 期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经营管理 2 0 1 5 钲 进行科技攻关 ,重点在于应用基础 、特色技术 、共 性和重大关键技术 的研究 ,支撑 和引领公 司主营业 务发展 。通过科技资源 的优化配置 ,逐步构建和完 善专业配套、学科齐全 、技术力量雄厚 ,并与主营 业务发 展相适应 ,精 简高效 的公 司直属科 研 院所 。 第二个层次是公 司五矿一处一厂所属 的直接 面向生 产一线 的研究所 ,在 已有 的二级单位研究所 的基础 上,进一步完善地质研究所和工艺研究所的设置 , 重点在于结合生产实际和需要开展地质 、开发及工 艺等应用技术研究及推广,为现场生产提供技术支 撑和服务 。 3 . 2 强化 科技与 生产的有机结合 ,提升科技成果的 应用效益 立足勘探开发需求,着力组织和实施好已获攻 关成果和引进工艺技术 的生产应用 、推 广和科 技现 场试验工作 ,在破解生产难题 、突破技 术瓶颈的同 时,加速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① 在科技成果转化 中以提高应用效果 、实现应用效益为目标 ,同时通 过应用和试验进一 步完善 和提升成果技 术水平 ,在 生产上发挥更大作用 。② 在成果转化 中注重集成配 套技术 ,发挥整体技术优势。③ 积极推进技术有形 化集成 ,加快先进成熟技术大规模推广。④ 公司自 主创新成果在生产 中应优先采用 ,着力 培育公 司具 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技术和拳头产品,建立并完善 自主创新产 品形成机制 ,加大专家把关 和业务处室 指导力度 ,形成和落实激励机制 。⑤ 加强外部先进 技术 的引进和筛选 ,针对龙王庙 、震旦 系 、盆地下 二叠以及页岩气开发,筛选当前成熟技术 ,加强技 术应用引导,切实提高公司油气开发效益。 3 - 3 营造高效的开放式合作攻关环境,深化外部技 术引进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 加强公 司内部科技人员 的交 流 ,坚持推进公 司 内部两年 一度的科技 学术交流活动和 “ 科研杯”运 动会 ;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 流 ,紧跟技术发展前沿 ,推动公司技术水平 的进步 和提升;加强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 ,建立起系列例 会制度 ,以保证 多个单 位参加 、分散办公 的研发 中 心整体实 力发挥 ;深化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 的创新 合作机制 ,加大 国际交 流和技术开发的力度 ;加强 天 然气净 化 、能量 计量等方 面与 国外 的合作交 流 , 提高公 司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。 3 . 4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。完善科技创 新激励 及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专业人才 的吸引 、选拔 、培养和使用工作 力度,努力构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、各展其能的平 台 ,分层 次 、分专业 开展科技人员专业培训 ,积极 组 织各类 学术 、技术交 流活动 ,提升科技 队伍整体 素质,着力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 伍 。不断 调整 优化 队伍 结构 ,大 力 培养领 军 型人 才 、国际化人才 和创新型人才 ,为公 司发展奠定雄 厚 的人 才 基础 ;完 善人 才培 养机 制 ,激发 创新 动 力 ,探索实施 “ 双序列”人才机制,推行专业技术 序 列与管理 序列薪酬福 利待遇横 向对等管理模 式 , 提 高技术人才在技术攻关和决策支撑方面的支撑作 用 。针对制约公 司重点领域 的技术瓶颈 ,加强对外 合作 ,引入外部优势科技力量 ,拓展人才培养模 式 ;优先选择优秀拔尖人才承担高级别重大科技项 目,组织优秀拔尖人才参加国内外高端论坛和学术研 讨会 ,为拔尖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;完善以能力 与业绩为导向的不同类别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 ,形成 有利于各类科研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。 4 结束语 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适应了国家能 源技术革命的要求,使天然气产业科技创新成为驱 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。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 应用和实践 ,取得 了较 为显 著的效益 。公 司尚需进 一 步加强开放式科研环境的构建 ,特别是与海外科 技研发力量要加强合作 ,在天然气科技创新理论问 题上 ,特别是 在科技绩效评估方 面需进行持续地研 究。 参考文献 [ 1 ]任东明.能源革命辨析[ N] .中国能源报 ,2 0 1 3 1 2 1 1 4 . [ 2 ]严绪朝.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[ J ] .国际石油经济,2 0 1 0 3 6 2 6 7 . [ 3 ]张抗.对非常规油气某些术语 的讨论[ J ] .天然气技术与 经 济 ,2 0 1 3 ,7 4 3 - 7 . [ 4 ]姜子昂,付斌.中石油适应 国家推动能源革命 的思路和 路径研究[ R] . 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,2 0 1 4 . [ 5 ] 曲浩 ,杨珂,朱江,等.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系统 模型研究[ J ] .天然气技术与经济,2 0 1 3 ,7 3 5 1 5 3 . 编辑 蒋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/ 73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