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的研究.pdf
2 0 1 4年 2月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A C T A 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 P E T R O L E U M P R O C E S S I N G S E C T I O N 第 3 O 卷第 1 期 文章编 号 1 0 0 1 - 8 7 1 9 2 0 1 4 0 1 - 0 0 8 7 0 7 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 回收工艺的研究 石 莉 ,黄维秋 ,胡志伦 1 .常州大学 油气储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,江苏 常州 2 1 3 0 1 6 ;2 . 蔡道 飞 ,王红宁 常州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 ,江苏 常州 2 1 3 1 6 4 摘要 提出了油气冷凝和吸 附集成 回收工艺 ,并对 其 回收效果进 行 了模 拟和实 验研究 。考虑 到太 阳能作 为动力 能 源供 给 ,开发 了冷凝和吸附集成 回收装置 ,利用 A s p e n P l u s 软 件灵敏 度分析 工具 ,对 4种不 同浓 度 的汽 油油气冷 凝过 程进 行 了模拟 ,并进 行 了实验 验 证。结果 表 明 ,冷凝 段 的冷凝 温度 可以设 计 在 一2 5 ℃ 左右 ,此 时 回 收率 在 5 O 以上 ;当冷凝 温度为一2 5 %时 ,油气 回收率 的实验 值与模 拟值 吻合 。该集 成工艺 回收装 置的油气 回收率 达 到 9 9 以上 ,出 口油气质量浓度低于 7 . 7 g / m 。 ,可 以达标 。吸附剂 动态吸 附容量 可达 0 . 2 4 k g / k g ,通过高 真空解 吸 及微 量氮气吹扫 ,饱和吸附剂可被完全解 吸 。该工 艺 的吸附热效 应远低 于纯 吸附法 ,从 而进一步 提高 了系统 的安 全性 和经济效益 。 关 键词 油气 ;冷凝 ;灵敏度分析 ;吸附 ;回收率 ;出 口浓度 ;热效应 中图分类号 T E 8 5 ;X 7 4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. 3 9 6 9 / j . i s s n . 1 0 0 1 8 7 1 9 . 2 0 1 4 . 0 1 . 0 1 4 SH I S t u d y o n I nt e g r a t e d Pr o c e s s o f Co n d e n s a t i o n a n d Ad s o r pt i o n f o r Ga s o l i n e Va p o r Re c o v e r y Li ,H UANG W e i q i u ,H U Zhi l u n ,CAI Da o f e i ,W A NG H o n gn i ng 1 .J i a n g s u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i l a n d G a s S t o r a g e a n d T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, Ch a n gz ho u Un i v e r s i t y ,Ch a n gz h o u 2 1 3 0 1 6 ,Ch i n a; S c h o o l o f Pe t r o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, C h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,C h a n g z h o u 2 1 3 1 6 4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e i nt e gr a t e d r e c o v e r y t e c hn ol o gy of c o n de n s a t i o n a n d a ds o r pt i o n wa s pr o p os e d,a nd t h e n t he r e c ov e r y u ni t wa s de ve l op e d . Fur t he r,t he r e c o ve r y e f f e c t s we r e t e s t e d . Th e c o nd e n s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o f f o u r g a s o l i n e v a p o r s a mp l e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we r e s i mu l a t e d b y u s i n g t h e s e ns i t i v i t y a na l y s i s t o ol s f r o m As p e n Pl us . Con s i d e r i n g t h e s o l a r po we r a s t h e e n e r gy s ou r c e,t he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wo u l d b e d e s i g n e d a t 一 2 5 ℃ 。 wh e n t h e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 wa s o v e r 5 0 . The e x pe r i m e nt a l r e s u l t s we r e i n g o od a g r e e me n t wi t h t h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a t t h e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一 2 5 ℃ .Th e v a p o r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u n i t wa s u p t o 9 9 w i t h t h e o u t l e t v a p o r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b e l o w 7 . 7 g / m。 ,wh i c h c o u l d we l l me e t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mi s s i o n s t a n d a r d .He r e i n,t h e a d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 f t h e a d s o r b e n t wa s 0 . 2 4 k g / k g .Th e s a t u r a t e d a d s o r b e n t c o u l d b e d e s o r b e d b y v a c u u m a n d f u r t h e r s we p t b y n i t r o g e n t o a c h i e v e b e t t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. Co m p a r e d wi t h t he s i n gl e a ds or p t i o n pr o c e s s,t h e he a t e f f e c t of t he i n t e g r a t e d pr o c e s s wa s f a r l e s s,whi c h c o ul d f u r t he r i mpr o ve t h e s a f e t y a nd e c o no m i c be n e f i t of t h e s y s t e m . Ke y wo r d s g a s o l i n e v a p o r; c o nd e ns a t i o n; s e ns i t i v i t y a na l y s i s; a d s or p t i o n;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; ou t l e t c on c e n t r a t i o nhe a t e f f e c t 收稿 13期 2 0 1 3 0 1 3 O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2 1 1 0 1 0 1 7 、江苏 省高 校 自然科 学 研究 重大 项 目 1 1 KJ A6 1 0 0 0 2 和江 苏省 科技 支 撑计 划 社会 发 展 B E 2 0 1 1 6 5 1 资助 第一作者 石莉 ,女 ,硕士研究生 ,从事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 的研究 ;E ma i l s h i l i 9 8 3 0 1 2 6 . C O rn 通讯联系人 黄维秋 ,男 ,教授 ,博士 ,从事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 的研究 ;E - ma i l h wq 2 1 3 C C Z U . e d u . c n 8 8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第 3 O卷 石油 、石化等领域在生产、销售 和使用石油化 工产品时,经常排放出大量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 合物 VO C s ,尤其 以油气最 为突出,从而对 人体 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,并带来严重 的资源浪费 和安全隐患l_ l ] 。近年来 ,随着国内外油气排放标准 的日益严 格 ,油气 回收越 来越 受到 世界各 国的重 视 _ 8 j 。单一 回收方法因其原理不 同,运行费用、回 收效果等不理想 ,推广应用受到 限制。 目前 ,不同 油气 回收工艺的集成技术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 。 。 冷凝法回收油气 效果稳定 ,适用于高浓度油气 的回 收 ,但其装置投资及运行 费用较高_ 】 “ ] ,对低浓度 油气的回收不经济,适合应用 在集成工艺 的前 端; 吸附法回收技术操作简单 ,但是活性炭吸附高浓度 油气时会产生高 的热效应口 ,适用于低浓度油气 的回收 ,即作 为集成技术的后端处理。故此 ,笔者 提出了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 回收工艺 ,并对其 回收 效果进行 了模拟和实验研究。该集成技术既可避免 冷凝 法 和吸 附法 的不 足 ,同时又 发挥 了两者 的优 势 , 达到回收率 、设备投资、运行 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 的最优 化 。 1 油气冷凝段 回收 工艺模 拟 利用 As p e n P l u s 软件灵敏度分析工具对汽油油 气的冷凝过程进行模拟 ,以确定最佳冷凝温度 ,提 出更低成本 、更低能耗 的冷凝段 回收工艺 。 1 . 1 模 型建 立 选用 F l a s h 2闪蒸 模 块 模 拟 冷 凝 系 统 ,P e n g Ro b i n s o n状态 方程作 为 整个 流程模 拟 的物性 方法 。 油气 冷凝 段 回收工 艺模 拟流程 示 于图 1 。 图 1 油气冷凝段 回收工艺模拟流程 图 Fi g .1 Fl o w d i a g r a m o f c o nd e n s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f o r g a s o l i ne v a p or r e c o v e r y 1 一 I n l e t v a p o r - a i r mi x t u r e 2 一 Ou t l e t v a p o r - a i r mi x t u r e 3 Co n d e n s e d g a s o l i n e; 4 -- Co n d e ns e r 在灵敏度分析平台建立过程 中,通过设 置冷凝 器冷凝温度为操作变量 ,分析油气的回收率 、油气 中各组分流量 的变化情况。油气 回收率 r / 由式 1 定 义 。 一 lr i n -- 一Q lr o u I 1 0 0 % 一 1 一 7 r o『 _ Iu t 1 0 0 1 ’L, i n L Jm 式 1 中 ,G i 、G 。 分别 为 冷凝 器 进 、出 口油气 平均质量流量,k g / h 。 油气冷凝 回收段 的处理量 即油气一 空气混合气 流量 设定为 5 I n 。 / h ,环境温度及压力分别设置 为 2 0 ℃ 、1 0 1 . 3 k P a 绝对 压力 。选 取 4 种 不 同浓 度 的 汽油油气 S 1 ~s 4 ,其组成列于表 1 。计算得到 s 1 ~ s 4油气 样 品 中油 气 的质 量 浓 度 分 别 为 7 1 3 . 1 2 、 9 2 2 . 8 5 、1 0 0 1 . 6 2和 1 l 8 3 . 0 9 g / m。 。 表 1 冷凝段进 口油气 S 1 ~S 4样品 的组成 Ta b l e 1 Co mpo s i t i o n o f S1 一 S 4 i nl e t g a s o l i n e v a po r - a i r mi xt ur e s o f t he c o nd e n s a t i o n s t a g e 1 Ai r i s t he s u m o f t h e v o l u m e{ r a c t i o n s o f N2 ,02 ,H 2 O ,COx,CO ,H2 S a n d H z i n t h e s a mp l e 1 . 2灵敏 度分 析 当油气样品 S 1 ~S 4从 2 0 ℃冷凝至 一1 2 0 C时, 其油气 回收率和出口油气质量浓度随温度 的变化示 于图 2 ,各组分的回收率随温度的变化示于图 3 。由 图 2 可知,回收装置 的冷凝温度越低 ,油气 回收率 越高,冷凝温 度低 于 一8 0 C才 能 满足 回收率 叩 ≥ 9 5 %。如此低的冷凝温度 必然对压缩机性能要求很 高 ,装置投资及运行费用也较高,采用单纯冷凝方 第 1期 油气冷凝和 吸附集成 回收工艺的研究 8 9 法回收油气不经济 。从经济角度考虑 ,油气 回收装 置的冷凝 温度不能太低 。由图 2 、图 3可知 ,当冷 凝温度 为 一2 5 ℃ 时,s 1~s 4的油 气 回收率 均 在 5 O 以 上 , 出 口 油 气 质 量 浓 度 分 别 为 3 8 6 . 6 9 、 4 0 3 . 8 5 、4 9 3 . 7 4 和 6 6 4 . 6 3 g / m。 。 而 且 ,其 中 的 C 、C 和 C 回收率 也都分 别达 到 9 5 9 / 6 、7 0 和 3 0 以上 。模 拟 计 算 表 明,油 气 从 2 0 ℃ 冷 凝 至 一 2 5 ℃时所需 的 能耗 比其 冷凝 至 一8 0 ℃ 时 降低 了 5 0 以上 ,只要单级压缩机即可满足要求。 2 油气 冷凝和吸 附集成 回收装置 的开发及 实 验方 法 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 回收法是先将油气 和空气 混合气冷凝到一定温度 ,油气 中部分重烃被冷凝液 化 ,然后再利用高效 吸附剂深度吸附回收剩余油气 , 确保其排放达标。 \ 分 .譬 甚 Q 0 8 歪 0 1 暑 岔 言 Co nd e n s a t i o n t e rnp e r a t u r e/o C Co n d e n 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/oC 量 室 苦 黾 8 \ 童 } 曰 宫 言 8 要 i l 羔 舌 Co n d e n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/ C 图 2 从 2 0 ℃冷凝至一1 2 0 ℃ 时 S 1 ~s 4样 品的油气 回收 率和出口油气 浓度随温度的变化 Fi g . 2 Tot al v a po r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c y a nd o u t l e t v a p or c o nc e nt r at i o n V S c on de n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r a n g i n g f r o m 2 0 C t o一 1 2 O ℃ f o r S 1 一S 4 s a mp l e s ■ Sl ; S2; v S 3; S 4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/ ℃ 图 3 从 2 0 ℃冷 凝至一1 2 0 C时 s 1 ~s 4样品各组分 回收 率随温 度的变化 Fi g . 3 R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c y o f v ar i o u s hy dr o c a r b o ns V S c o nd e n s a t i o n t e mpe r a t ur e r a n g i n g f r o m 2 0 ℃ t o一1 2 0 C f o r S 1 -- 4 s a mp l e s a S1 ; bS 2; c S 3; dS 4 1 Cl; 2 C2; 3 C3; 4 C4; 5 C5; 6 C 该 回收装置运行动力来源于太 阳能光伏发电一 蓄 电池直流供 电,即采用太阳能光伏发 电驱动蒸气压 缩式制冷机制冷 。制冷 系统选取 日立牌压缩机,采 用 R 4 0 4 a 作为制冷剂 。根据该制冷机制冷特点 以及 / Q 8 0 疆∞ 。 若0 2 J 0 音 9 O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第 3 O卷 上述 的模 拟分 析 ,确定 油 气 回收装 置 的冷 凝 温 度 为 一 2 O ~一2 5 ℃。板式蒸发器具有明显 的优势,因此 冷 凝 段 选 用 此 蒸 发 器 。采 用 As p e n P l u s软 件 的 HT F S模块对该板式蒸发器进行模拟设计 ,最终确 定其换热面积为 1 . 3 3 1 T I ,总换热板片数为 3 0 ,板 间距 为 6 I n m。 吸附段包 括 2个立 式 吸附罐 ,直径 3 0 0 I n l T l 、 罐高 7 6 0 IT l m。分别在距离罐顶 1 9 5 、4 4 5 、7 0 5 C lT I 处布置 3个 温度探头 AT4 3 2 o多路温 度测试仪 , 以测 定 吸附剂 吸 附油 气 时 的 热效 应 。采 用 自制 的 吸 附剂 ,填 充量 1 6 k g 。 采用鼓风机鼓吹 9 3 汽油罐产生油气一 空气混合 气 ,然后经集气管线将其 引入集成 回收装置 的冷凝 段 ,冷凝后的混合气进入 吸附段 进行吸 附脱油气 。 采用 D P H0 2 0型干式真空泵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 行真空解吸。利用 E t 本岛津公 司带有火焰离子化检 测器 3 0 1T I 0 . 2 5 1T I I T I 0 . 2 5 m 的 G C 一 2 O 1 0 P l u s 型气相 色谱仪测 定实 验过程 中 的油气组 成。采 用 L Z B 一 2 5玻璃转子流量计和 K 一 2 0 8压力传感器分别收 集流量和压力数据。该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 回收实 验 流程示 于 图 4 。 3 油气冷凝和 吸附集成 回收装置 的油气 回收 效果 3 . 1 冷凝段的油气回收效果 为 了验证模拟的准确性 ,实验工况 的设 置与模 拟条件基本一致 。冷凝过程 中 s 1 ~S 4油气 回收率 的实验值和模 拟值 比较示于 图 5 。大约经过 0 . 5 h , 冷凝温度可以稳定在一2 6 ℃。从图 5 可见,当冷凝温 度为一2 6 ℃时,S 1 ~S 4的油气回收率分别 为 5 1 、 6 4 、6 0 和 5 5 ,模拟计算得到 S 1 ~s 4的油气 回 收率分别 为 5 3 . 9 、6 5 . 4 、6 1 . 7 %和 5 7 . 2 。实 验值略低于模拟值,可能是设备的保温离理想情况还 存在一定差距,冷凝器 出口油气质量流量稍偏大所 致。经冷凝后 S 1 ~S 4油气样品出口的油气质量浓度 分别为 3 4 9 . 4 2 、3 3 2 . 2 6 、4 0 0 . 6 5和 5 3 2 . 3 9 g / m 。 ,折 算成质量流量分别为 1 6 3 5 . 3 4 、1 5 5 7 . 9 6 、1 8 7 9 . 5 6和 2 5 0 2 . 2 g / h ;相应 的模拟值分别为 3 2 8 . 5 9 、3 1 9 . 0 4 、 3 8 3 . 2 0和 5 0 6 . 5 3 g / m。 ,折 算成 质 量 流量 分别 为 1 5 3 7 . 8 5 、 1 4 9 5 . 9 7 、 1 7 9 7 . 6 9 和2 3 8 0 . 6 6 g / h。 As p e n P l u s 软件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。 i g g 甚 0 芒 8 Co n d e n s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/ c 图 5 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装置冷凝段 s 1 ~s 4 样 品油气 回收率 的实验值和模拟值 比较 Fi g . 5 Va p or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c y c o mpa r i s on o f e x pe r i me nt a l an d s i mu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f o r S1 一 S 4 d ur i n g c o nd e n s a t i o n pr o c e s s o f c o nd e n s at i o n a n d a d s o r pt i o n i n t e g r a t e d r e c o v e r y t e c hno l o g y Ex p e r i me n t a l ● S1 ; ★ S 2;V S 3; ● S 4; S i mu l a t i o n 1 S1; 2 S 2; 3 S 3 4 S 4 3 . 2吸附段 的油 气 回收效 果 3 . 2 . 1 油气样品单纯经吸附段的油气 回收效果 油气样品不通过冷凝直接进入吸附段 ,考察其 回收效果 。吸附段 人 口的油气一 空气混合气 流量为 5 m。 / h ,温度 和压力分别 为 2 O ℃和 1 0 1 . 3 k P a ,人 I I 油气质量浓度为 3 5 4 . 2 g / m。 。共进行了 3次重复 实验 ,每次吸附饱和后 的吸附剂通过高真空解吸 真 空度达到 9 9 k P a ,并在解吸后期适当通人微量 N 。 吹扫 ,以达到深度解 吸的 目的。吸附罐 出口油气浓 度随 时 间的变化 示 于图 6 ,3 次 吸 附过程 吸 附剂吸 附 容量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 7 。由图 6和 图 7可以看 硼~一 一一~一一 一一~一一一一~一 一一一~一一~一一 一一~~一一一~~ 第 1 期 油气冷凝 和吸附集成 回收工艺 的研究 9 1 出,开始吸附时 ,出口油气浓度很低 ,然而当吸附 一 旦达到穿透时间,出口浓度急剧上升 ;该 吸附剂 最大动态吸 附容 量可达 0 . 1 9 2 k g / k g ;吸附剂多次 吸附油气后 ,穿透时 间稍微缩短 ,吸附容量有所下 降,说明吸附剂解吸效果较好 。 Ti me/ mi n 图 6 油气样品单纯经 吸附段后 出口油气 质量 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 Fi g . 6 Ou t l e t ma s s c o nc e nt r at i o n o f g asol i n e v a po r s ampl e V S t i me o nl y p a s s i n g t hr o ug h ad s o r pt i o n u ni t 图 7油气样 品单纯经 吸附段 时吸附剂吸附 容量随时 间的变化 Fi g .7 Ad s o r p t i o n c a pa c i t y of a d s or be nt V S t i me a s g a s o l i ne v a p o r s a mpl e o nl y p a s s i n g t hr o ug h a ds o r pt i o n u ni t 3 . 2 . 2 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吸附段的油气 回收效果 在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中,s 1 ~S 4油 气样 品先冷凝 ,冷凝后的样品记为 S l 1 ~ 4 1 ,然后 进入吸附段 ,考察 s 1 1 ~ 4 1的油气 回收效果 。吸 附罐出口油气浓度和油气 回收率随时间的变化示 于 图 8 。由图 8可知 ,在 吸附初期 ,油气主要在床层 下端吸附 ,出口油气浓度基本为 O ,而油气 回收率 在 9 9 9 / 6 以上 ;随着吸附过程的继续 ,传质 区逐渐上 移 ,出口油气浓度不断增大 ,油气 回收率也逐渐 下 降;即传质 区到达吸 附床顶 端,吸附床趋 向饱和 , 曲线渐趋平缓 ,出口油气浓度越来越接近其入 口浓 度 ,回收率也基本为 0 。 Ti me/ rai n 图 8 s 1 ~s 4经冷 凝后 的 1 1 ~s 4 1 样 品再经 吸附段后 出口油气质量浓度和油气 回收率 随时间的变化 Fi g . 8 Ou t l e t v a p o r nI a s s c on c e n t r a t i o n a n d r e c o v e r y e f f i c i e n c y V S t i me of S ll S 41 pass i n g t hr ou g h a d s o r pt i o n u ni t a f t e r c o nd e n s a t i o n o f S1一 S 4 一 S 1 1;十 S 2 1;T S3 1 ; 4 1 图 9为该吸附过程吸附剂 吸附容量随时间的变 化。由图 9可见 ,此时吸附剂最大动态吸附容量可 达 0 . 2 4 k g / k g 。比前述纯吸附的略大 ,是 由于进罐 油气温度 比纯吸附时的要低所致 。 Ti me| min 图 9 S l l ~s 4 1 油气样 品通过 吸附罐 时吸附剂 吸附 容量随时间的变化 Fi g .9 Ads o r pt i o n c a pa c i t y o f t h e a d s or b e nt VS t i me f o r S1 1一 4 1 进一步计 算可知 ,对于 s 1 ~S 4油气样 品,该 集成冷凝和吸附工艺整套 回收设备 的油气 回收率分 别达 到 1 0 0 、1 0 0 、9 9 . 9 7 、9 9 . 3 9 ,出 口油 气质量浓度分别为 0 . 0 1 、0 . 0 2 、0 . 2 7 、7 . 6 9 g / m。 , 均可达标 。 3 . 2 . 3 吸附热效应 油气 S 1 冷凝后 的质量 浓度 为 3 4 9 . 4 2 g / m。 即 油气 s 1 1的浓度 。测定该油气进入吸附罐中进行吸 附解吸的热效应 ,吸附床层不同测温点温度随时间 如∞ 如∞ 如 ∞ 卯 ∞如 ∞ 如 O 5 5 4 4 3 3 2 2 l 1 一 n ‘ Ⅲ. 一 , Ⅱ o 一 _ 量g0 gu ∞ 器昌 堇葛0 一 .曲 \ 茸 u 日 d B 8口 。 书 9 2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第 3 O卷 的变化示于 图 1 0 。为 比较 ,也测定 了质量 浓度 为 3 5 4 . 2 g / m。的油 气直接进 入吸 附罐 的纯 吸附热效 应 ,结果 示于 图 1 1 。由 图 1 0和 图 1 1可见 , 1 2种 吸 附方法 的热 效应 均 很 明显 ,尤 其 是单 纯 吸 附 实 验 时 ,吸附床温度最高升至 8 6 ℃;而冷凝后进行吸附 实验时 ,吸附床温度最高仅升至 3 5 ℃。可见,吸附 前进行冷凝 ,大大降低了吸附剂吸附油气时产生的 热效应 ,减少了热效应问题引起着火爆炸事故 的可 能性,同时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也相应有所提高 见图 7 、图 9 。 2 吸附床温度波传递 由下而上 ,较有规 律 ,即活性炭层下 、中、上各点温度依次由进气温 度升至最高值 ,然后下降。 3 由于油气 以 C 。 ~c 为主,在温升 阶段 ,净吸附量增加 ,故温度 升高 ; 当该点温度达到最高值 时,可近似认为吸附达到饱 和。 4 随着油气一 空气 混合气 继续流过,尽管仍存 在重烃组分的置换 吸附,但 因净吸 附量变 化不大 , 而且流动的混合气连续带走吸附热 ,故温度又开始 逐渐下降。由于图 1 0中进气温度较低 ,一直在抵消 吸附产生的热效应的影响,尤其是对下部床层 的吸 附热抵消更 明显,所以其温度 曲线下降较缓慢 ,并 且其上部的温度达到最高点后 ,在 同一时刻一直保 持最高,而图 1 1中上、中、下温度测试点温度达到 最高点后依次下降,并且温度下降也较快 。 5 解吸 为吸 热过程 ,在 较 低 解 吸 压力 下 ,几 乎 不 会 出 现置 换再吸附 ,因此温度呈一直下降趋势 ,而不像吸附 过程那样 出现波峰。并 且,解 吸开始时,温度下 降 较快 ,说明解吸量较多 ;解 吸后期 ,曲线趋于平缓 , 说 明解 吸趋 向完 成 。 Ti me/ rai n 图 1 O 油气吸附解吸过程吸附床温度随时间的 变化 冷凝后 吸附实验 Fi g .1 0 Ad s o r b e nt b e d t e mpe r a t u r e v s t i me i n t h e a ds o r p t i o n - de s o r pt i on pr o c e s s o f g a s ol i n e v a po r a d s o r p t i o n f o l l o w e d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Ad s o r p t i o n t i m e o f 0 1 8 5 mi n De s o r p t i o n t i me o f 1 8 5 2 4 5 rai n ’l i me/mi n 图 l 1 油气吸附解吸过程吸附床温度随时间的 变 化 纯 吸 附 实 验 Fi g .1 1 Ads o r b e n t b e d t e m pe r a t u r e V S t i m e i n t he a ds o r p t i o n - d e s o r p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g a s o l i n e v a p o r a d s o r p t i o n o n l y Ad s o r p t i o n t i me o f 0 1 8 5 mi n; De s o r p t i o n t i me o f 1 8 5 2 6 0 mi n 4 结 论 1 提出了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。基于 As p e n P l u s 软件灵敏度分析工具 ,模拟了油气冷凝 过程 ,提出冷凝段的冷凝温度可设计在一2 5 ℃左右 , 此时油气回收率在 5 0 以上 ,避免 了单纯冷凝工艺 由于低 温冷 凝而 引 起 的 成本 及 操 作 费 用剧 增 ,同 时 又有利 于采 用太 阳 能光 伏 发 电 驱 动蒸 气 压 缩 式制 冷 机制 冷 。 2 油气冷凝和吸附集成回收工艺中,冷凝温度 设为~2 5 ℃时 ,油气 回收率的实验值和模拟值吻合 ; 自制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可达 0 . 2 4 k g / k g ,通过 高真空解吸及微量 N 吹扫 ,饱 和吸附剂 可以被完 全解 吸 。 3 该 集 成 工 艺 回 收 装 置 的 油 气 回 收 率 达 到 9 9 以上 ,出口油气质量浓度低于 7 . 7 g / m。 ,可达 标 ;该集成工艺的吸附热效应远低于纯吸附法,从 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。 参 考 文 献 1- 1 ]汪涵 ,郭桂悦 ,周 玉莹 ,等.挥 发性 有机 废 气治 理技 术的现状与进展[ J ] .化 工进展 ,2 0 0 9 ,2 8 1 0 1 8 3 3 1 841 .W ANG Han, GUO Gu i y u e, ZHOU Yu y i n g, e t a 1 . St a t us a n d pr o gr e s s o f t r e a t i ng vo l at i l e or ga n i c c o mp o u n d s [ J ] .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Pr o g r e s s ,2 0 0 9 ,2 8 1 0 1 8 3 3 1 8 4 1 . [ 2 ]P AU L A US KI E N I T, Z A B UK AS V,V A I T I E KUN A S P . I n ve s t i g a t i on o f v o l a t i l e or ga ni c c omp ou ndVOC e mi s s i o n i n o i l t e r mi n a l s t o r a g e t a n k p a r k s E J ] .J o u r n a l \2 量墨 3 d 鲁。 第 1期 油气冷凝和 吸附集成 回收工艺的研 究 9 3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La n d s c a p e M a n a g e me n t ,2 0 0 9,1 7 2 8 1 8 8 . r 3 ]HOSHI , J Y, AMANO S, SAS AKI Y, e t a 1 . I n v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e s t i m a t i o n o f e mi s s i o n s ou r c e s o f 5 4 v o l a t i l e o r g a n i c c o mp o u n d s i n a mb i e n t a i r i n To k y o[ J ] . At mo s p h e r i c E n v i r o n me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