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YD油田稠油沥青层钻井液技术.pdf
第 3 0卷 第 3期 2 0 1 3年5月 钻井液与完井液 DRI LLI NG FLUI D & COM PLETI ON FLUI D 、 , 0 1 . 3 0 NO. 3 M a v 201 3 【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】 伊朗 YD油田稠油沥青层钻井液技术 胡德云 , 李尧 , 杨 国兴, 樊志刚, 徐开模 , 王权阳 中石化西南石油局钻井工程研究院,四川德阳 胡德云等 . 伊朗 Y D油田稠油沥青层钻井液技术 [ J ] . 钻井液与完井液,2 0 1 3 ,3 0 3 7 - 1 2 . 摘要伊朗YD油田白垩系 Ka z h d u mi 层位主要岩性为沥青质页岩、灰岩,多数井在该层位钻进时发生了严重 的稠油软沥青污染钻井液问题。该 区块 X1 9井在高压稠油沥青层的钻进中尝试使用了K C 1 聚磺水基钻井液技术, 采取 了如下处理稠油软沥青侵的措施 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减缓沥青侵入 ,混入 1 5 % 柴油十 0 .3 %乳化剂,置换受 污染严重浆,并通过实施承压封堵、强钻、强下套管,最后成功固井,因处理稠油沥青侵共耗时 3 3 d ,排放受稠 油沥青污染严重钻井液 2 1 5 8 m 。结合对该油田X1 3井 最后填井侧钻 及 A P 一 2井 最后弃井 在 K a z h d u mi 层 位钻遇稠油沥青层侵入钻井液复杂处理过程的分析,提出了预防稠油沥青层侵入水基钻井液的处理措施,并总结 了K a z h d u mi 层位水基钻井液技术处理要点,初步建立了适合 Y D油田高压稠油沥青层钻进的水基钻井液技术,为 该海外区块的进一步勘探开发积累了经验。 关键词稠油沥青层 ; 水基钻井液 ; K C 1 ; 伊朗 ; K a z h d u mi 中图分类号 T E 2 5 4 -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6 2 0 2 0 1 30 3 0 0 0 7 . 0 6 YD油 田位 于伊 朗西南部 ,是世界上正在开发 的特大 油 田之一 , 目前 属于初步 开发期 ,主要有 S a r v a k 、G a d v a n和 L . F a h l i y a n三 个 含 油 构 造 ,在 穿过主产层 S a r v a k后便是位于井深 3 5 5 0 m左右的 白垩系 Ka z h d u mi 层位 ,其主要岩性为沥青质页岩、 灰 岩 ,多数井在该层位钻遇 稠油软沥青污染 问题。 介绍 了该区块 X1 9井高压稠油沥青层钻进的水基钻 井液技术 ,提出了预防稠油沥青层侵入的措施 ,为 该 区块 的进一步勘探开发积累了经验 { 1 - 3 ] 。 1 稠油 沥青侵 的危害及 技术难 点 1 . 1 稠油沥 青侵入 机理分析 稠油沥青侵入钻井液 的机理类似于其他流体 , 都是 由于井下压力失衡引起的。在 Ka z h d u mi 层位 钻遇稠油软沥青层时 ,当钻井液的液柱压力小于地 层 的孔隙压力或渗透压力时 ,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稠 油沥青就在压差△P的作用下侵入到井内钻井液中, 并随着钻井液的循环到达地 面。当钻井液 的液柱压 力大于地层的孔隙压力或渗透压力时,侵人井内的 沥青基本为塑性蠕动挤入井 内,所以进入速度较为 缓慢 ,但是随着时间增加 ,侵入通道的进一步打开 , 侵入速度会逐步加快 。 1 . 2技术难点 ①侵入钻井液的稠油沥青无法通过 固控设备和 其他有效方法从钻井液中分离,混入钻井液中的稠 油沥青经过地面再循环系统搅拌 、钻头水眼剪切 、 钻杆搅动等机械作用被均匀分散于钻井液中,随着 稠油沥青侵入量的增加, 导致钻井液黏度急剧增加 , 流变性失控。②侵入钻井液的沥青循环至地面后 , 由于温度降低,钻井液中部分稠油沥青析出堵塞振 动筛 、除砂除泥器筛布筛孔 ,造成固控设备使用效 率低下 ,钻井液损失严重。③稠油沥青 的侵入 ,容 易造成环空堵塞 、起下钻 困难 、下套管困难 、开泵 困难且容易憋漏地层 ,给钻井作业带来难以想象的 困难 。④随着沥青侵入的加剧 ,钻井液密度下降趋 势明显, 严重威胁井下安全。为平衡地层压力,往 往需要立即加重钻井液,形成加重一密度下降一加 重的恶性循环。⑤随着压井钻井液密度的提高,容 第一作者简介 胡德云,高级工程师,1 9 6 6年生,现任中石化西南石油局钻井工程研究院副院长。地址 四川省德阳 市金沙江西路 6 9 9号 ; 邮政编码 6 1 8 0 0 0;电话 0 8 3 8 2 6 0 5 0 3 9; E - ma i l y n h d y 7 2 7 s i n a . c o rn。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8 钻 井 液 与 完 井 液 2 0 1 3年 5月 易压漏裸眼段薄弱地层 ,造成下喷上漏井下复杂。 1 . 3 稠油沥青侵及处理简况 1 污染 概况。沥青 的结 构 以沥青质 为核心 , 沥青质吸附部分树脂和油分 ,构成胶 团,呈液态 、 半 固态或固体状态 。根据 目前 YD油 田实钻情况显 示 见表 1 ,钻进至 Ka z h d u mi 层位 时,多数井钻 遇呈 固体状态或半固体状态的硬沥青 ,对钻井液性 能影 响较 小或者无影 响,但是 H. 2及 X1 9井钻 遇 的呈液态稠油状软沥青层,导致呈流体状的沥青侵 入钻井液 ,严重影响井下安全 ,给现场钻进工作带 来极大困难。从 YD油 田构造分布分析 ,处于构造 相对高点的井,沥青侵的程度要相对高。如该区块 X1 8和 X1 9 井 ,虽 然 同属 构造顶 的北 部,但 X1 9 井属于相对高点 ,实钻中 X1 9井受沥青侵 的程度要 远 比处 于相对低部 的 X1 8 井严重。同样 ,AP . 1 井 的构造位置相对 H一 2井低 ,实钻中没有受到沥青侵 的影响,而处于构造相对高位的H . 2 井却钻遇了较 为严重的沥青侵。 2 X1 3 井稠油沥青侵。X1 3井是 YD油 田的一 口生产开发井, 该井三开采用水基 K C 1 聚合物体系, 设计密度为 1 . 2 0 ~1 . 5 0 g / c m3 , 顺利钻穿 S a v a r k 地层 , 调整钻井液密度至 1 . 5 0 g / c m。 ,钻进至井深 3 4 7 4 m 进 入 Ka z h d u mi 层位 ,井 下正常。以 2 m/ h的钻 速 钻进 至井深 3 4 8 7 m后 ,钻速突增至 5 m/ h ,循环 发现稠油沥青侵 ,稠油沥青返出振动筛 ,钻井液结 构 性显著增 强,流 动困难 ,同时泵压 由 1 7 . 9 MP a 突升至2 2 . 8 MP a , 发现 1 . 2 m。 溢流 , 关井求套管压力 , 立管压力上涨至 5 . 5 MP a后下降至 2 . 4 MP a ,至此 时井下发生漏失 ,随后对该井进行压井及堵漏封堵 地层处理。共计对该井进行压井堵漏处理 1 3次 , 共 计漏失密度为 1 . 5 5 ~ 1 . 6 5 g / c m。 的钻井液 3 5 2 2 m , 钻井液内混入柴油调整被沥青污染的钻井液流变性 能,共计消耗柴油 1 8 7 . 5 m 。在压井及封堵地层不 能够有效封堵沥青层 ,而上部地层由于不能承受过 高的钻井液密度的情况下 ,决定更改该井设计 ,封 死 K a z h d u mi 层位 ,并对该井进行侧钻。随后对该 井共计进行 1 1 次注水泥塞作业 ,但均不能顺利封 闭钻柱底部地层 ,第 1 2次采用水泥浆结合水玻璃 对地层进行封堵 ,候凝 1 4 h 后套管压力 、立管压力 下降为 0 ,钻柱 内承压至 1 4 MP a ,能够顺利稳压 , 至此顺利封死钻柱底部地层。该井共计漏失钻井液 4 6 0 0 m ,钻井液 内共计混入 1 9 5 . 5 m。 柴油 ,处理 稠油沥青污染调整钻井液流变性能。 3 AP . 2井稠油沥青侵。AP . 2井是 YD油 田的 一 口评价井, 该井三开采用水基 K C 1 聚合物钻井液, 设计密度为 1 .2 0 1 .4 6 g / c m 3 ,采用密度为 1 . 3 7 H l3 的钻 井液顺 利钻 穿 S a v a r k地层 后 于井深 3 6 1 8 m 进 人 Ka z h d u mi 层 位 ,钻 进 至 井 深 3 6 2 5 . 9 9 m发 现溢 流 ,溢 流量 为 1 . 6 m ,气 测 值 由 2 % 上 升至 9 1 .9 5 %,停止钻进,提钻头离井底一个单根,降低 排量循环一个循环周后 ,振动筛筛面返 出连续性沥 青质稠油 ,钻井液结构性显著增强 ,稠油沥青侵入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 3 0卷 第 3期 胡德云等 伊朗Y D油田稠油沥青层钻井液技术 9 钻井液严重影响流变性能 ,钻井液出口密度下降明 显 。随后配制压井浆 ,并在压井浆 内加入柴油与乳 化剂预防沥青污染,进行压井 ,同时准备封堵浆, 共计压井封堵 1 2次 ,期 间发生漏失 ,消耗钻井液 2 9 05 m 。 。由于上述作业不能够封死 Ka z h i d u mi 层位 , 阻止稠油沥青侵入井内,故对该井进行打水泥塞弃 井处理。 2 Ka z h d u mi 层 位钻 井液应 用现状 YD油 田施 工的以 F a h l i y a n为 目的层 的井都是 直井 ,均采用四开制井身结构 ,在三开井段穿过主 力 油层 S a v a r k后进 入稠 油沥青层 K a z h d u mi 层 位。 通过对该地区地层诸 多技术难点分析 ,结合 中国在 KC 1 钻井液方面 的应用经验 ,于 Y a d a v a r a n油 田三 开井段采用 K C 1 聚磺钻井液钻进,配方如下。 2 %膨润土 0 . 2 %Na 2 C O 0 . 3 %Na OH O . 3 %P AC L 4 %S MP 一 2 4 %S P NH 6 %KCl 0. 3 %F A一 3 6 7 1 %J HC1 % RH . 2 20 2 . 1 KC I 聚磺钻井液抗稠油沥青污染实验 1 稠 油 沥青 污 染 实验 。采 用 上述 配 方配 制 KC 1 聚磺钻井液并加重 至 1 . 4 0 g / c m ,分别加入不 同量的稠油软沥青 实验样品为振动筛返出的稠油 软沥青 ,经老化后加热至 7 5℃测定其性能 ,结果 见表 2 。分析地层稠油沥青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。 表 2 稠油沥青侵钻 井液老化后 1 2 5℃ 、1 6h 的性 能 由此可知 ,在 KC 1 聚磺钻井液 中加入不 同含量 的地层稠油沥青后 , 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增加显著 , 滤失量略有降低 ; 随着稠油沥青加量 的增加 ,钻井 液的密度变化不大 ; 当稠油沥青含量达 3 % 时 ,钻 井液 的黏度和切力偏高 ,流变性极差 。将上述被稠 油沥青污染 的钻井液放置 1 h冷却观察 ,发现钻井 液表面出现厚度不等的结构力较强的膜状沥青层。 2 磺化单宁处理实验。室内配制K C 1 聚磺钻 井液并加重至 1 . 4 0 g / c m ,加入 1 %~3 % 的稠油沥 青后 ,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磺化单宁碱液 ,1 2 5 热 滚 1 6 h后 ,测试钻井液性能 的变化 ,结果见表 3 。 分析表 3 数据可 知,磺化单 宁的加入无 明显效果。 可 以认为单纯 的磺化类稀释剂对于 由于稠油沥青引 起的井浆结构性增强没有稀释效果,不能作为处理 该事故复杂的处理方案。 表 3 磺化单 宁处理稠油沥青侵 实验 实验 PV / Y P / F m L L / 3柴油及乳化剂对稠油沥青侵钻井液影 响效 果分析。配制 KC 1 聚磺钻井液并加重至 1 . 4 0 g / c m , 在配制好 的钻井液中加入 3 % 稠油沥青 ,并加入不 同量柴油及水包油型乳化剂 , 在 1 2 5 热滚 1 6 h后 , 测试 钻井液性能 的变 化 ,结果见表 4 。由此可知 , 在该 KC 1 聚磺钻井液中,乳化剂及柴油对稠油沥青 引起的黏度、切力显著升高有一定的效果 ,能够起 到调节流变性 的作用 ,但是随着钻井液 中稠油沥青 含量 的增加 ,乳化剂及柴油对钻井液流变性 的调整 效果逐渐变差 ,整个钻井液体系的塑性黏度及切力 呈显著增加趋势 ,流变性能变得难 以维系。 表 4 柴油及乳化剂处理稠油沥青侵实验 注 实验条件为 1 2 5℃、1 6 h 。 2 . 2 KCI 聚磺 钻井液 抗稠油沥 青侵预 防措施 根 据室 内抗稠 油沥青 污染 实验效果 及 已完钻 井 的稠油沥青层钻井液处理经验,三开井段在揭开 Ka z h d u mi 稠油沥青层位前 5 0 m,提前对 钻井液进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l 0 钻 井 液 与 完 井 液 2 0 1 3年 5月 行预处理,均匀提高钻井液密度至设计上限,严格 控制钻井液的低膨润土含量和低 固相含量 ,调整钻 井液流变性,在保证钻井液携砂能力的同时尽量降 低钻井 液黏度 ,提高钻井 液 p H值 在 1 1以上 ,并 加入适量的水包油乳化剂对钻井液进行预处理,增 强抗 沥青 污染能力 ,在进入沥青层前现场控 制钻 井 液性能 密 度为 1 . 3 0 ~ 1 .4 0 g / c m ,漏 斗黏度为 4 0 ~6 0 S ,塑性黏度 为 l 5 ~3 0 mP a S ,动切 力为 6 ~1 5 P a ,切力为 4 ~1 0 / 1 2 ~2 4 P a / P a ,固相 含量为 1 2 %2 5 %,中压滤失量不 大于 5 mL ,高 温高压滤失量不大于 1 2 mL,p H值为 1 0 ~ 1 1 , 含量为 3 0 g / L,含砂量不大于 O . 3 %,膨润土含量 为 1 0 ~2 0 g / L,摩阻系数不大于 0 . 1 2 。 从 目前 YD油 田该 KC 1 聚磺 体系在 Ka z h d u mi 层位的实钻应用情况分析,该强抑制性抗高温体系 及相关钻井液技术措施保证了钻井液优异性能,能 够满足 K a z h d u mi 沥青层 的正常钻进要求 。但是在 构造高点 的高压稠油沥青层钻进时,钻遇的稠油沥 青侵仍然给钻井液作业带来极大风险,需要进一步 探讨处理措施。 3 X 1 9井稠油沥青侵处理 在 YD油 田钻遇的稠油沥青复杂井 中,X1 9井 坚持 “ 先压后堵 ”的压井策略 ,缓慢提高钻井液密 度 ,对 Ka z h i d u mi 层位强钻 ,同时采用乳化 、混油、 排放污染严重混浆、替浆等方式处理由于稠油沥青 侵入钻井液带来的强结构性,维持钻井液有良好的 流变性能,最终完钻至设计井深 ,并强行下人套管 , 固井成功。 3 . 1 X1 9 井基本情况 X1 9井是 Y D油 田的一 口生产开发井 ,该井三 开采用水基 KC 1 聚合物体系 , 设计密度为 1 . 2 0 ~1 . 4 6 g / c m , 顺利钻穿 S a v a r k地层 , 钻至井深 3 3 7 0m 该 井 K a z h d u m i 层位顶界为 3 3 6 9 m 钻遇高压稠油沥 青侵 ,稠油沥青层的蠕变性导致软沥青缓慢侵人钻 井液中并慢慢形成侵入通道,稠油沥青侵入钻井液 中后, 无有效方法清除, 导致现场钻井液处理困难, 严重影响正常钻进。在整个处理过程中,由于替 换被污染钻井液及漏失等共计损失钻井液 3 0 6 8 m 其中漏失 9 0 9 m 。从测井资料来看, X1 9 井在 3 3 5 2 ~3 3 6 1 m井段为硬质沥青 ,3 3 6 9 ~3 4 5 0 m 井段和 3 4 6 4 ~3 4 9 0 m井段为稠油软沥青。 3 . 2 X1 9 井沥青侵处理 X1 9 井 从 Ka z h d u mi 层 位顶部 井深 3 3 7 0 m钻 遇稠油沥青侵 ,钻进至井深 3 9 8 6 m三开井段完钻。 钻遇稠油沥青层后,钻井液液柱压力不能平衡高压 稠油层地层压力 ,随着钻井液 中稠油沥青含量的增 加 ,K C 1 钻井液的黏度呈显著持续上涨趋势 ,立刻 提高钻井液密度 ,同时采取混入柴油、提高钻井液 封堵性能、置换钻井液 、排放受污染严重的混浆等 措施 ,稠油沥青侵现象依然存在并逐渐形成了侵入 通道 ,导致稠油沥青侵入钻井液越来越明显 ,进一 步增加了现场处理难度 , 同时现场处理效果不明显 , 处理时间的增加加剧了井下情况 的复杂 ,现场主要 处理过程及处理效果见表 5 。 X1 9井 自三开打开 Ka z h d u mi 稠油沥青层至该 井三开完钻 ,因处理该层位稠油沥青侵耗时 3 3 d , 排放受稠油沥青污染严重钻井液 2 1 5 8 r n ,漏失钻 井液 9 0 9 m3 ,消耗重 晶石 3 1 3 0 t ,造成较大 的人 力及经济损失。最终该井在将钻井液 密度 提高至 1 . 7 5 g / c m 后 ,基本平衡地层压力 ,在井漏 的情况 下强钻至完钻井深 3 9 8 6 1 T I 。 3 . 3 X1 9 井三开下套 管及固井作业 三开完钻后 ,为 了能够顺利 下入 西1 7 7 . 8 mm 技术套管 ,先后 5 次 以不同方式对不同裸眼段进行 了地层承压封堵, 但效果都不理想 见表 5 ,在未 能彻底解决沥青侵问题 的情况下强行下入 西1 7 7 . 8 m m套管至井深2 0 3 9 1T I ,遇大段稠油沥青侵入, 下 套管遇阻 ,经过反复加压下套管作业 ,最终将技术 套管下至预定井深 , 用小排量顶通后顺利建立循环 , 固井成功 。 3 . 4 X1 9 井沥 青侵处理总 结 1 对该 区块高压 稠油沥青侵的严重性及其危 害认识不够充分。尽管邻井也遭遇过沥青侵,但造 成的危害程度远小于 X1 9井。故该井在处理沥青侵 的初期没有在思想上和技术上予以充分 的防范 ,重 视程度不够,导致 X 1 9 井处理高压沥青侵的周期超 过了3 0 d 从揭开沥青层到下套管固井 ,造成了 巨大的经济损失。 2通过提高钻井液密度 ,虽不能完全平衡 高 压稠油沥青层的蠕变侵入 ,但可减缓稠油沥青侵入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 3 O卷 第 3期 胡德云等伊 朗YD油田稠 油沥青层钻井液技术 1 1 s s 7 。 筘/cm 3 7。 2 , 。 置换新浆 6 井’提钻井液密度 4 稠 3 3 8 8 1 . 5 0 3 401 1 . 5 0 3 401 1 . 55 3 5 77 1 . 6 0 5 8 基本 不流 70 8 5 3 5 7 7 1 . 7 0 5 5 提密度至 1 . 5 0 g / c m ,补充乳化剂,使其在井浆中的含量为 0 . 3 %,将振动 不能平衡 筛孔径从 0 . 1 0 5 mm更换为 0 . 2 8 1T l r n ,当天共计损耗钻井液 8 5 r n 稠油沥青侵 提钻井液密度至 1 . 5 5 g / c m ,提高乳化剂含量为 0 .4 %左右。当天损耗钻井 不能平衡 液 1 5 4 n l 稠油沥青侵 提密度至 1 . 6 0 g / c m , 振动筛处糊筛严重, 钻井液不过筛, 钻井液损耗量大, 不能平衡 被迫打开旁通阀,损耗钻井液 1 5 2 m 稠油沥青侵 提密度至 1 . 7 0 g / c m ,钻井液黏度过高不过筛,钻井液损耗量大,损耗钻基本平衡,但仍 井液 1 5 6 1T I 有大量稠油沥青 配制 3 3 0 i n 新浆,其中 1 2 0 m 混入 5 %柴油 ,2 1 0 m 混入 2 %柴油,加 入乳化剂 0 . 3 %,入井返出大量沥青 ,钻井液污染严重 ,排放受污染钻井液 开始好转 1 2 0 m ,清洗循环罐及沉沙罐 ,消耗钻井液 1 8 0 m 。 建立循环后 ,再次混入柴油 1 %、0 . 2 %乳化剂,更换振动筛筛-f L -f L 径为 性能好转 0 . 1 5 4 mm 逐渐恢复正常 ⋯、 椅 开 浆 苗 J芟 田 1 . 7 0逐 步 I5 牟芏 1 . 6 8 g / c m ,振 明 师 回明 显 伺 霄 】 逸出 。互 R lJ钻 开 、傲 网功 霄 笛 重 . 5 5 / 9 5 采用大循环加重,将入口浆密度提高至 1 . 7 0 g / c m 。钻进时钻井液消耗量为 高,振动筛跑浆较 ⋯⋯~ 3 m / h ,采用回收井浆稀释加重,加入柴油和乳化剂处理并补充钻井液量 多,无法正常工作 5 7/ .w 1 2 0/ - 1 . 7 0 6 0蓁 80一 1 n ,1n 芏 s, 经 过 一 周 后 迅 速 反 弹 , 并 且 反 弹 力 度 大 , 然 后 采 用 相 同 密 度 ⋯ ⋯ 低 黏 度 和 切 力 的 钻 井 液 进 行 替 换 , 效 果 不 佳 。 蓁 72 g/cm 3,1.70 1/ ~ ⋯ 连 续 施 工 , 替 人 井 内 划 眼 , 返 出 钻 井 液 已 被 沥 青 污 染 增 稠 , 不 能 过 筛 , 随 、 ⋯ 着 循 环 时 间 的 增 加 返 出 沥 青 逐 渐 增 多 , 返 出 的 基 本 是 纯 沥 青 ~ 3 8 40 1 . 7 5 钻进至井深 3 8 3 9 .6 5 m发生漏失 排量为 7 0冲 ,漏速为 3 5 1T I / h; 随后配 7 9 制堵漏浆 , 钻进时根据情况注入堵漏浆, 保证正常钻进至完钻井深 3 9 8 6 m, 稠油沥青侵减少 三开完钻 2 O 9 9 踞 3 3 3 3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l 2 钻 井 液 与 完 井 液 2 0 1 3年 5月 井内的速度。如从表 6中该井 自钻遇沥青层 ,现场 通过将钻井液密度提 高至 1 . 7 0 g / c m ,基本平衡 了 地层压力 ,阻止了沥青的侵入 ,钻井液黏度从 1 2 0 S 逐步调整至5 5 S , 从振动筛、 槽面观察沥青污染较小 , 满足钻进需要 。由于此时钻井液密度远高于地层压 力 ,出于防止卡钻角度考虑 ,现场决定稍微降低钻 井液密度 。当将钻井液密度从 1 . 7 0降至 1 . 6 8 g / c m 时,振动筛面再次出现大量沥青返出,黏度立即由 5 5逐渐上升至 1 2 0 、1 5 0 、2 1 0 S ,沥青堵住振动筛 筛孔出现严重跑浆 ,再次提高密度至 1 . 7 0 g / c m。 后 , 由于稠油沥青侵入通道的进一步打开 ,该密度下稠 油沥青依然不断侵入井 内。 35 % 以上 的柴油和 0 . 3 %左右乳化剂能够提 高钻井液预防稠油沥青侵的能力。通过室内实验及 X1 9井现 场实践 证 明,通 过加 5 %~1 5 % 的柴 油 、 0 . 2 %~0 . 4 % 的乳化剂 ,并根据钻井液流变性补充 一 定量烧碱水来维护钻井液性能,在短时间内维持 钻井液性能的稳定 ,满足钻井生产的需要。 4在平衡沥青层压力与低压层井漏发生矛盾 时 ,应及时有效地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,优先保障钻 井液密度能有效地压住高压稠油沥青层 。在 X1 9井 现场施工中 ,“ 先堵后压”效果是不理想的,对于 已经发生的严重沥青侵入 , 宜优先采取 “ 先压后堵” 的方法 ,只有保证钻井液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, 才能有效地封堵地层。 4 稠油沥青侵预防处理措施 该 地 区分 布的井 ,不 同程度都会钻 遇稠油沥 青侵 ,实钻情况表 明处于构造高部位的井 ,稠油沥 青侵相对要严重得多。因此必须对每 口井的地质构 造图进行仔细分析,对布置于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稠 油沥青层位严加技术防范。根据稠油沥青侵特点及 X1 9 井处理过程总结钻井液技术处理措施如下 。 1 及时提高钻井液密度 ,减缓稠油沥青污染 钻井液 的速度 ,为快速穿过沥青层争取宝贵时 间。 进入沥青层前 ,储备不少于 1 倍井 眼容积 、密度不 低于 1 . 7 0 g / c m 的重浆。一旦 发生稠油沥青侵入 , 视情况替人储备浆,为控制沥青侵争取时间。 2 出现稠油沥青污染时, 及时在钻井液 中混 5 % 以上的柴油 ,配合使用 0 . 2 % 以上的水包油乳化剂 , 增强钻井液抗污染能力 ,为顺利钻进提供保障。 3 在提高钻井液密度与低压层段防漏发生矛 盾时 ,实施承压封堵 ,提高低压层段的承压能力 , 保证能够维持较高的钻井液密度 。 4钻遇被突发性稠油沥青大量污染钻井液段 塞时 ,排放受污染严重的段塞,补充与井浆密度相 同的新浆来维持钻井液性能和平衡地层压力 。 5坚持快速钻穿沥青层 ,迅速下人 技术套管 的办法, 是有效降低稠油沥青侵、降低处理成本的 有效途径。 6穿过稠油沥青层后 ,对 于可能严重影 响下 步正常钻进 的高压稠油沥青层进行封堵作业 ,在封 堵无效 的情况下则采取直接往高压稠油沥青层位挤 水泥浆 ,循环加压候凝 ,彻底封死高压稠油沥青层 , 再进行下步钻进作业。 5 结 论 1 . K C 1 聚磺钻井液体 系能够代替油基钻井液 , 满足 YD油田 Ka z h d u mi 稠油沥青层位的钻进需求。 2 . 揭 开稠油沥青层时需要对钻井 液进行预处 理 ,保持钻井液低的固相含量 、黏度及切力 ,同时 加入 0 . 3 %乳化剂和 5 %柴油对钻井液进行预处理 , 提高钻井液的抗稠油沥青污染能力 。 3 . 实钻 中钻遇稠油沥青 侵时 ,需要 强化 以下 钻井液处理思路 ,一是当打开稠油沥青层时,首先 最大限度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 以平衡沥青层地层压 力 ; 二是当稠油沥青侵入钻井液后 ,通过往钻井液 中加入柴油和乳化剂调节钻井液性能 ,保证正常钻 进 ,并强行快速穿过稠油沥青层 ; 三是穿过稠油沥 青层后 ,快速下入技术套管 ,最大限度缩短复杂井 段作业时间,降低高压稠油沥青层作业风险 ;四是 提高钻井液密度防止稠油沥青层侵入时,一旦发生 漏失,也要坚持先压后堵的原则。 参 考 文 献 [ 1 ] 王全阳,李尧 . 抗高温 K C 1 聚磺钻井液体系及技术在 伊朗F X井的应用 [ J ] . 石油钻采工艺,2 0 1 2 ,3 4 1 5 0 5 3. [ 2 ] 王治法,肖超 ,侯立中,等 . 伊朗雅达油田复杂钻井液 技术 [ J ] . 钻井液与完井液,2 0 1 2 ,2 9 5 4 0 _ 4 3 . [ 3 】 郭京华,夏柏如,黄桂洪,等 . 稠油沥青污染钻井液的 处理技术 [ J ] . 钻采工艺,2 0 1 2 ,3 5 4 9 1 . 9 4 . 收稿 日期2 0 1 2 1 2 0 5 ;H GF 1 3 0 3 N7 ;编辑 王小娜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