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研究进展.pdf
第4 0卷第 8期 2 0 1 1年 8月 应用化工 A p p fi e d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V o 1 . 4 0 No . 8 Au g . 2 01 1 四 矿 、 、 驴,驴日 2 专论与综述2 妒、 驴驴驴、 沪 微 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研 究进展 刘佳林 , 罗 明 良 , 贾 自龙 , 孙厚 台 , 廖乐军 , 任斌 1 .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, 山东 青岛2 6 6 5 5 5 ; 2 . 川庆钻探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, 陕西 西安7 1 0 0 1 8 摘要 简要介绍微乳液类型和结构、 形成机理、 制备与表征方法以及配方设计等, 重点阐述微乳液体系在三次采 油、 压裂、 酸化等增产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, 并指出微乳液型助剂在油气增产应用中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。 关键词 微乳液 ; 助剂 ; 增 产改造 ;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 Q 3 5 7 .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2 0 6 2 0 1 1 0 81 4 4 0一 o 4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t h e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a d d i t i v e s a p p l i e d t o r e s e r v o i r s t i m u l a t i o n 0 一 l i n , L U O Mi n g . 1 i a n g , J I A Zi . 1 o n g , S U N Ho u . t a i ’ , L I A O-j u n , R E N B i n 1 . C o l l e g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,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a s t C h i n a , Q i n g d a o 2 6 6 5 5 5 , C hin a ; 2 . C h a n g q i n g D o w n h o l e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m p a n y o f C C D C, X i ’ a n 7 1 0 0 1 8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t y pe a n d s t r u c t u r e, f o r m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,p r e p a r a t i o n,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i o n a n d f o rm u l a t i o n d e s i g n o f mi e r o e mu l s i o n we r e b rie fly i n o d u e e d . T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y s t e m i n e n h a n c e d o i l r e c o v e r y, f r a c t u r i n g a n d a c i d i z i n g wa s ma i n l y di s c us s e d. T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a n d p r o s p e c t s o f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a d d i t i v e i n o i l a n d g a s e n h a n c e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w e r e p o i n t e d o u t . Ke y wo r d s mi c roe mu l s i o n ;a d d i t i v e s ;s t i mu l a t i o n ;r e s e a r c h p r o gre s s 微乳液是 由表面活性剂 、 助表面活性剂 、 油和水 等 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 、 外观透明或半透明、 热力学 稳定的分散体系, 具有超低界面张力、 极小纳米颗粒 和超强增溶能力。微乳液应用 主要包括提高原油采 收率、 微乳液膜、 微乳液农药、 微乳药胶囊、 微乳洗涤 液、 微乳化妆液、 纳米材料制备等 。2 O世纪6 0年 代, 微乳液体系开始应用于三次采油, 但所需表面活 性 剂 浓度 较 高, 考 虑 成本 等 因素 未 能 大 规模 应 用 j 。近年来, 微乳液稀释体系, 即纳米乳液在油 气 田压裂酸化 、 油井清蜡 、 防垢 、 解堵 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引起很大关注 。本文在简要阐述微乳液类 型和结构、 形成机理、 制备与表征方法及配方优化等 基础上 , 重点阐述微乳液助剂在提高油气 田开发效 果方面的应用进展, 并 指出油气增产应用 中存在 的 问题及发展趋势。 1 微乳液结构与形成机理 微乳液按相形成情况, 分为单相微乳状液 Wi n s o r I V型 和多相微乳状液 Wi n s o r I 型、 I I 型 和 I I I 型 , 微乳液结构如图 1所示。I 型和 Ⅱ型 是典型水/ 油 比不对称体系 , I 型中油含量少于水含 量 , I I 型中则相反 ; I I I 型对应于中相微乳液, 是 I _ Ⅱ 类型连续转变的中间结构 , 最早由 F r i b e r g和 S c fi v e n 提出。I I I 型 中水 相和油相 都是连续 的, 且互相 交 错。I 、 I I 、 I I I 型微乳液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。 I V型可以看做 I I I 型的特殊情况⋯ , 又分为 O / W 和 W/ O两种类 型。W/ O 型由油连续相 、 水核及表面 活性剂与助表 面活性剂 组成 的界 面膜 三相构 成。 O / W 型结构则由水连续相、 油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 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。 微乳液形成机理很多, 有代表性 的包括 R比理 收稿日期 2 0 1 1 - 0 6 . 1 0 修改稿 日期 2 0 1 1 - 0 6 1 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0 9 0 4 0 7 6 作者简介 刘佳林 1 9 8 5一 , 男, 山东烟台人,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研究生, 师承罗明良副教授, 从事油田化学与增产 改造新技术研究 。电话 1 5 1 6 5 2 6 7 6 3 0, Em a i l a s t o n e s 9 8 5 6 2 1 1 6 3 . c o rn 通讯联 系人 罗明 良, 男 , 副教授 。y f s a i l i n g w x g 1 6 3 . e o m 第 8期 刘佳林等 微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研究进展 1 4 4 1 论 、 几何排列理论 、 负界面张力理论 后来发展为混 合膜理论 、 增溶理论以及热力学理论等 , 其中 R比 理论较为完善 , 中相微乳液配方设计就是以 R比理 论为基础的。 Wi n s 0 f I型 Wi n s o rⅡ型 Wi n s o rⅢ型 Wi n s o rⅣ型 囝 囝 国 移 多 荔 0 0 0 囝 0 国 国 油 。 水 图 1 Wi n s o r I V型体系微结构变化示意图 F i g . 1 M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n g e fi g u r e s o f W i n s o r I ~I V s y s t e m s 2 微乳液制备与表征方法 微乳液常用制备方法 有 H L B值法 、 盐度扫 描 法、 相转换温度法 。 由于油水界面上表面活性剂 实际的 H L B值是随着油的化学结构 、 温度和增溶物 的变 化 而发 生 变 化。因 此, HL B 值 法 缺少 专 用 性 ; 当体系中油成分、 油水体积比、 表面活性剂和 助表面活性剂比例和浓度确定之后 , 增加盐度 , 可得 到三种状态的微乳液 , 即 Wi n s o n I型 、 Ⅱ型和Ⅲ 型。因为盐度增加时, 表面活性剂和油由于“ 盐析” 作用而析离 , 盐也压缩微乳液双 电层 , 使其斥力下 降, 液滴易接近; 同时体系进一步增溶油 , 微乳液中 油滴密度下降而上浮 , 导致形成新相 。盐度 扫描法 适用于多相微乳液, 具有一定 的实用性 。 。 为相转 变温度, 用于寻找微乳液配方 。如果 TT p I , 形成 Wi n s o r I I型微 乳 液; TT p , 则存在一个 中相微乳液 Wi n s o r m型 。 微乳液结构表征主要包括电导法 、 粘度法 、 红外 光谱 F q I R 、 核磁共振 N M R 、 扫描电镜 T E M 等。电导法是区分单相微乳液简单而有效的方法。 王龙平等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. 丙烯酸丁酯/ 丙烯 酸/ 十二烷基硫酸钠/ 水体系为对象 , 万涛等 以石 油醚/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/ 水为对象 , 分别研究 了水相含量对单相微乳液电导率的影响, 结果表明, 电导率一 水 相含量 曲线 呈 “ S ” 型变 化 , 变化规 律与 F a n g 等提出的微乳液渗滤电导现象基本一致。水 含量较低时, 体系电导率很低 , 且增加缓慢, 属标准 的W / O型微乳液; 随水体积分数增加, 微乳液电导 率急剧上升, 分散的W/ O型微乳液滴逐渐相连, 溶 液处于油和水均为局部连续的双连续型 B C型 ; 随水体积分数进一步增大, 连续相逐渐变为水相, 电 导率上升缓慢。当体系中 B C型完全转变为 O / W 型时, 电导率也达到最大值, 然后电导率开始下降, 电导率趋于水溶液电导率。 郝京诚等 用粘 度法 测定 了十六烷基三 甲基 溴化铵/ 正丁醇/ 正辛烷/ 盐水体系结构。研究表明, 随着含水量增加 , 微乳液体 系粘度逐渐上升到最大 值后迅速下降。李方等 用 N M R、 E S R方法, 石硕 等 副 用 F T I R 、 E S R方法研究了中相微乳液体系的 微观结构, 研究表 明, 随着含盐度增加 , 中相微乳液 微观结构经历 O / W 型到双连续相型 B C型 再到 W/ O型转变。郝京诚等 用 T E M法研究了双十 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中相微 乳液的微观结构 , 研究表明, 中相微乳液样品中部分 存在肿胀的微乳液液滴 , 与 O / W 型一致 ; 部分存在 相互交错的条团结构 , 显示出油相和水相两者的连 续性 , 即是双连续结构 ; 部分在肿胀微滴分散 , 则是 W/ O型结构。石硕等 副对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/ 正 丁醇/ 氯化钠/ 正辛烷/ 水中相微乳液进行了 E S R研 究。研究表明中相微乳液刚形成时的 E S R谱与下 相微乳液一致 , 同为 O / W 型 , 中相 即将 消失时 E S R 谱与上相微乳 液一致 , 同为 W/ O型, 而最佳盐 度 时, E S R谱峰值介于 O / W型和 W / O型微乳液峰值 之间。由此表明 , 中相微乳液结构不是单一的, 而是 从 o / w 到 B C再到 W/ O型转变 , 且双连续结构发 生在一定盐度范围内。 3 微乳体系配方优化设计 微乳体系配方优化就是研究使用最少量的表面 活性剂增溶最大量的油和水 。配制微乳液的表面活 性剂主要有阳离子型、 阴离子型、 非离子型等。李干 佐等 以溴代烷基吡啶表面活性剂配制了中相微 乳液。此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H L B值接近乳化烷 烃的 H L B值 , 且亲水亲油能力相近, 易形成微乳相 , l 4 _ 4 2 应用化工 第4 o卷 是配置微乳液较佳 的表面活性剂。但 由于地层岩石 表面多为负电性 , 阳离 子表 面活性剂易吸附在 岩石 表面 , 引起润湿反转, 造成地层伤害 , 因此在油 田中 应用具有局限性 J 。配制微乳液 的非离子表 面活 性剂主要有 O P型 引、 斯盘 和吐温 引, 用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配制的微乳液 , 易形成均相体系 , 对油和 水的增溶能力强, 作为载体溶剂 , 用于医药 、 农药、 微 乳液反应介质等。然而 , 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对 温度 有较强的敏感性, 温度从低到高变化时 , 体系易发生 相转变。因此 , 地层高温条件将妨碍非离子表 面活 性剂在油 田中的应用效果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 系研究较多, 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 D B S J 、 十二 烷基磺酸钠 A S 、 十二烷基硫酸钠 S D S 、 石 油磺酸盐 等。此类微乳液体系研究主要集 中在 考察体系成分和种类对相态 、 界面张力 、 增溶性能的 影响规律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制的微乳液 , 形 成中相微乳液盐宽较大 , 对高矿化度地层水有很好 的适应性。同时阴离 子型表 面活性 剂对温度不敏 感 , 体系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, 在油气 田开发中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 ] 。但 目前 研究体系 中油相大多不 可降解, 易造成环境污染。因此, 基于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研究一种环保型微乳液体系, 将给油气田生产 带来很 大 的经济 效益 和环保 效益 。最 近, 罗 明 良 等 应用可降解生物柴油 B D O P和 S D S , 制备 了一 种环保型中相微乳液 , 并做了相关性能研究 , 该体系 可用于压裂酸化作业中降低残液返排压力、 解除水 锁和乳化等储层伤害, 提高增产效果 。 4 微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 的应 用 2 0世纪 7 O年代发生世界石油危机后 , 微乳体 系由于在三次采油技术中显示 出巨大潜力而迎来了 发展高潮。2 0 世纪 9 O年代以来, 微乳液应用领域 迅速拓展, 除了三次采油技术外 , 微乳液体系在油气 田中的应用已渗透到压裂 、 酸化 、 储层伤害修复等诸 多领域 , 大大提高油气开发效果 。 4 . 1 微乳液在三次采油的应用 三次采油中,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注入油井后 , 与 原油形成双连续相微乳液 中相微乳液 , 微乳液与 过量水和过量油平衡共存, 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达到 超低, 同时降低原油粘度, 增加其流动性, 提高原油 采收率。R e e d 等室内模拟驱油试验表明, 中相微乳 液作为驱油体系其采收率高达 1 0 0 %, 但是这种体 系所需表面活性剂量多, 成本高, 现场使用受到限 制。由于中相微乳液体系优 良性质 , 研究者依然不 断地在这个领域中研究 ” 引。随着国内外高效廉 价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, 我国微乳液驱油技术研究取 得新进展。李干佐等 以 十二 烷基磺 酸钠一 醇一 油- 盐水体系为对象 , 系统地研究 了表面活性剂浓度、 醇 种类和浓度 以及油种类对中相微乳液形成和特性参 数的影响。这些特性参数 即最佳含盐量、 形成三相 区的盐宽度 、 增溶参数 、 界面张力等对提高三次采油 率非常重要 ,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 了石油磺酸盐一 混合醇一 矿化水一 模拟油体系用于三次采油的最佳配 方 , 室内模拟驱油实验表 明, 驱油效率可达 9 4 . 6 %。 陈咏梅等 副 研究了宽分子量分布的石油磺酸盐. 正 丁醇一 正构烷 烃一 盐 水 中相微乳 液形成及 其影响 因 素 , 得到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。利用 自制的模拟 驱油装置进行 了室内模拟驱油实验 , 结果表明盐浓 度是驱油效率最主要 的影响 因素 , 最佳盐浓度时驱 油效率最高。 4 . 2 微乳液在增产改造 中的应用 微乳 液在 储层 改 造 中 的增 产 机理 主要 体现 在L 2 ①将水溶液或酸性液体与岩石表面的表面张 力/ 界面张力降低到超低值 , 同时改变岩石表面润湿 性, 降低毛细管压力; ②接触并分散各种石蜡类、 沥 青质类 、 垢类 、 细菌膜和凝胶 滤饼 、 地层微粒、 钻井液 等, 具有超强增溶性能; ③控制和保持理想的润湿 性, 且不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; ④当泵注流体时能 显著减少水、 压裂液、 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流体与管 壁的摩擦; ⑤微乳液液滴极小, 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岩 石孔隙, 提高处理液与地层表面的接触效率。 P u r s l e y等 开发了一种新型微乳液添加剂 , 用 于压裂液返排作业 。该微乳液液滴能够有效地分散 在处理液中, 极易进人油藏受伤害区域或者裂缝系 统。这种结构能将表面能扩大到 l 2倍, 从而提高处 理液与伤害储层表面的接触效率。在增产措施中, 加量0 . 5 %就能够有效地修复污染井, 提高液体采 收率和相对渗透率, 浓度增加达到 2 %, 则可用于降 低水锁和聚合物伤害。进一步测试表明, 微乳液添 加剂能使残留压裂液在低 压下从裂缝中返排出来 , 降低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, 返排阻力可降低 1 0 % 一 l 5 % , 泵注压力降低 5 O %。 另外 , 用于油气井增产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砂岩地层 中经常被砂 岩表面吸收 , 从而降低在油 藏增产中的有效性。P a k t i n a t 等 在填砂管实验 中 验证 了微乳液体系在降低乳化倾 向以及减少砂岩表 面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有效应用 。现场数据表明, 在注入井内的流体中加入 0 . 2 %浓度的微乳液。 在 砂岩地层中能够恢复 7 5 % 一 8 0 %的渗透率, 比常规 表面活性剂体系恢复渗透率效果明显。P e n n y 等 应用质量浓度 0 . I % 一 0 . 5 %的微乳液添加剂修复 污染气井, 提高相对渗透率和气井产量。实验研究 表明, 在0 . 1 X 1 0 Ix m 的砂岩岩心中, 水饱和度 3 8 % , 气体相对渗 透率 0 . 2 , 注人微乳液体系后, 水 饱和度降低 到 2 8 % , 气体相对 渗透率增加到 0 . 4 。 第 8期 刘佳林等 微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研究进展 1 4 4 3 同时, 稀释的微乳液使 得处理液与岩石表面的接触 角由0 。 达到6 0 。 左右 , 毛管压力降低了 5 0 %, 有效 的 降低 了毛细管末端效应 , 降低 了水驱气的阻力 , 使气 体产量增加。常规交联酸胶凝剂成胶 复杂、 费时和 低温下很难有效输送 , Wo o等 开发 出一种用于交 联盐酸的微乳液聚合物胶凝体系 , 该体系始终表现 较高的粘度, 降低 了形成鱼眼的可能性及对地层 的 损害。同时, 新型微乳 状聚合物体系增强了成胶能 力, 不再出现颗粒分离现象。 5展 望 国内外以稀释微乳液即纳米乳液作 为储层改造 助剂 已在实验室取得一定进展, 并 初步用 于压裂助 排 、 气井增产 、 酸化以及防垢清蜡等领域 。纳米乳液 使用浓度低 , 处理效果明显 , 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 良好的发展前景。但是适合现场应用的微乳液体系 还相当有限 , 且大部分体系 因含有 油 田禁用表面活 性剂而无法大规模推广。因此, 开展高效、 低廉的环 保型微乳液油 田助剂及其增产机理的研究将是油气 田增产助剂研究方向之一。 参考文献 [ 1 ] 崔正刚, 殷福珊.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 [ M] . 北京 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 , 1 9 9 9 . [ 2 ] Mi l e s A F , B o u r n e H M, S m i t h R G, e t a 1 .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 o v e l wa t e r i n o i l mi e r o e mu l s i o n b a s e d s c a l e i n h i b i t o r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[ J ] . S P E 8 0 3 9 0 , 2 0 0 3 1 - 2 . [ 3 ] 罗明良, 刘佳林 , 温庆志, 等. 环保型 M E S中相微乳液 改善压裂助排效果研究 [ J ] .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, 2 0 1 1 , 2 7 3 4 4 8 . 4 5 4 . [ 4 ] 刘佳林, 罗明良, 任斌 , 等. 防垢功能纳米乳液制备与 性能研究[ J ] . 应用化工, 2 0 1 l , 4 0 4 5 5 9 - 5 6 3 . [ 5 ] 罗明良, 刘佳林, 温庆志, 等. 环保型 S D S中相微乳液 体系研究[ J ] . 应用化工, 2 0 0 9 , 3 8 1 2 1 7 0 3 . 1 7 0 7 . [ 6 ] 李干佐. 表面活性剂复配对胶束和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[ J ] . 日用化学工业 , 1 9 8 9 5 1 - 6 . [ 7 ] 白亚之.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[ J ] .日 用化学品科学, 2 0 0 8 , 3 1 4 2 7 - 3 0 . [ 8 ] 李干佐, 宋淑娥, 王秀文, 等. 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和特 性 I 醇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[ J ] . 化学物理学报, 1 9 9 1 , 4 4 2 9 6 - 3 0 1 . [ 9 ] 王龙平 , 朱秋华, 林 自宝, 等. MMA . B A / A A / S D S / H , O 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研究[ C] . 2 0 0 5年全国高分子学 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.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, 2 0 0 5 . [ 1 O ]万涛, 王跃川. 以石油醚为油相 的微乳液结构研究 [ J ] .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, 2 0 0 6 , 2 2 2 5 2 - 5 4 . [ 1 1 ]郝京城, 邹志深, 鲁绍芬, 等. C T A B微乳液结构研究 [ J ] . 化学物理学报, 1 9 9 6 , 9 6 5 5 0 . 5 5 4 . [ 1 2 ]李方 , 李干佐 , 杨博. 小角 X衍射和 E S R方法研究十二 烷基磺酸钠/ t戊醇/ 水三元体系的相结构 [ J ] . 化学 学报 , 1 9 9 7 , 5 5 2 2 9 - 2 3 5 . [ 1 3 ]石硕, 鲁润华, 汪汉卿. S D B S / ] ] 辛 正丁醇/ 盐水体 系中相微乳液微观结构的研究[ J ] . 化学研究与应用, 1 9 9 8 , 1 0 6 6 0 1 -60 3 . [ 1 4 ]郝京诚, 汪汉卿, 鲁润华, 等. 微乳液相行为和微观结 构 的研究 [ J ] . 中 国科学 B辑 , 1 9 9 7 , 2 7 2 1 3 5 1 3 6 . [ 1 5 ]石硕, 王淘淘, 鲁润华. S D B S / n C 8 H 8 / n - C 4 O H / 盐水体 系中相微乳液双连续结构 [ J ] . 物理化学学报, 1 9 9 9 , l 5 1 7 4 7 5 . [ 1 6 ]李干佐 , 刘 尚营 , 徐桂英 . 阳离子表面 活性剂 中相微乳 液的形成和特性 I I [ J ] . 日用化学工业, 1 9 9 5 2 9. 1 2. [ 1 7 ]陈馥, 刘彝 , 王大勇.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基压裂液的地 层伤害性研究 [ J ] . 钻井液与完井液, 2 0 0 7 , 2 4 6 6 2 _ 6 5 . [ 1 8 ]李成海 , 周立亚, 龚福忠. O P - 7醇/ 正庚烷/ 盐酸体系形 成的微乳液的结构参数计算和电镜观测[ J ] . 广西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, 2 0 0 1 , 2 6 1 1 3 1 4 . [ 1 9 ]王金英, 张景林 , 彭英健. S pon 8 0 / T w e e n 8 0形成的 W/ O 型微乳液体系研究[ J ] . 精细石油化工, 2 0 0 7 , 2 4 6 1 2. 1 5. [ 2 0 ]石硕, 王淘淘, 汪汉卿. S D B S / 正辛 醇/ 盐水体系微 乳液相行为的研究[ J ] . 化学物理学报 , 1 9 9 9 , 1 2 3 3 6 5 - 3 6 8 . [ 2 1 ]王玉林, 解爱华, 冯一民. 十二烷基磺酸钠/ 醇/ 烷烃/ N a C 1 水溶液四元体系微乳液相行为研究[ J ] . 浙江化 工, 2 0 0 8 , 3 9 8 1 O . 1 4 . [ 2 2 ]曾红霞, 李之平 , 王敏, 等. 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相微乳 液的液晶结构[ J ] . 物理化学学报, 2 0 0 0, 1 6 1 6 0 - 6 4 . [ 2 3 ]陈咏梅, 王涵惹, 俞稼铺. 石油磺酸盐体系中相微乳液 研究[ J ] . 物理化学学报, 2 0 0 0, 1 6 8 7 24- 7 2 8 . [ 2 4 ]沈强 , 李干佐 , 马成松. 十二烷基甜菜碱/ 正丁醇/ 正辛 烷/ 盐水体系中相微乳 液研究 [ J ] . 山东大学学报, 】 9 9 8 , 3 3 1 1 1 6 1 1 7 . [ 2 5 ]A u s t a d T, T a u g b o l K . C h e m i c a l fl o o d i n g o f o i l r e s e m i r s i n t h e t h r e e - p h a s e reg i o n [ J ] . C o l l o i d a n d A, 1 9 9 5 , 1 0 1 8 7 - 8 9. [ 2 6 ]李方, 李干佐 , 房伟 , 等. 阴/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 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[ J ] . 化学学报, 1 9 9 6 , 5 4 1 - 4 . [ 2 7 ]P u r s l e y J T, P e n n y G . Mi c r o e m u l s i o n a d d i t i v e s e n a b l e 0 p . t i m i z e d f o r ma t i o n d a m a g e re p m r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[ J ] . S P E 8 6 5 5 6, 2 0 0 4 l 3 . [ 2 8 ]P a k t i n a t J , P i n k h o u s e J , Wi l l i a m s C, e t a1. M i e r o e m u l s i o n r e d u c e s a d s o r p t i o n and e mu l s i o n t e n d e n e i e s i n b r a d f o r d a n d s p e e c h l e y s a n d s t o n e f o r m a t i o n s[ J ] .S P E 9 3 2 7 0, 2 0 0 5 1 - 2 . [ 2 9 ]P e n n y G , P u r s l e y J T , H o l c o m b D .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i e r o e muls i o n a d d i t i v e s i n d r i ll i n g an d s t i mu l a t i o n r es ult s i n e n h a n c e d g a s p r o d u c t i o n [ J ] . S P E 9 4 2 7 4 , 2 0 0 5 1 - 2 . [ 3 0 ]Wo o G T, L o p e z H . A n e w m i e r oomu l s i o n p o l y m e r g e l l i n g a g e n t w i t h a n e x t e r n a l s u r f a e t a n t g e l l a n t a c t i v a t o r i mp r o v e s a c i d fr a c t u r i n g [ J ] . S P E 5 3 7 9 2 , 1 9 9 9 1 - 2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