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酸盐岩油气层酸化技术研究进展.pdf
第 4 3卷第3 期 2 0 1 4年 3 月 化工技术与开发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Vo 1 . 43 No . 3 Ma r . 2 01 4 碳酸盐岩油气层酸化技术研究进展 孙 瑞娜 ,孙 晓瑞 1 .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,湖北 武汉 4 3 0 1 0 0 ; 2 .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,新疆克拉玛依8 3 4 0 0 0 摘要 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及其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,综述了国内外酸化压裂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报道了 国内油田相关应用,指出了酸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 关键词 碳酸盐岩; 酸压; 裂缝 中图分类号 T E 3 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. 9 9 0 5 2 0 1 4 0 3 - 0 0 3 2 - 0 4 酸压改造工艺技术不仅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 井增产和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, 而且已经成为勘探 井发现油气或探明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n l。 最近几年, 我国西部发现并陆续投入开发了一批深 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, 该类油气藏的特点是 储层埋藏深, 地层温度高, 产层厚度大, 储层的非均 质严重, 基质中碳酸盐纯度高, 自然投产率很低 [2 ]。 酸压改造技术已经成为该类油气藏油井投的重要方 式 。 1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技术难点 影响常规酸压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是酸蚀裂缝 的有效长度和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, 而酸蚀 裂缝的有效长度是低渗透碳酸盐岩储集层酸压改造 的关键 。如何有效获得较长的酸蚀裂缝一直是酸压 技术要解决的难题 [ 3 】 。尤其是对于深井碳酸盐岩储 层, 裂缝的有效延伸更加困难, 其技术难点主要有 1 1 储层温度较高 , 基质 中碳酸盐纯度高 , 酸岩 反应速度较快 , 酸液的深穿透能力有限; 2 微裂缝和小溶洞的发育造成酸液滤失严重, 要实现酸液的深穿透必须有效降低酸液的滤失 ; 3 储层埋藏深, 注酸管长, 施工中管线摩阻大, 造成井口泵压高, 排量难提高, 井底施工压力难以达 到地层的破裂压力 ; 4 由于储层厚, 缝高难控制; 5 深井酸压 液柱压力高 , 残酸返排 困难 , 容易 对储层造成二次污染。 2 国内外酸化压裂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于深井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改造, 国内外 已 经形成 和发展 了一 系列基本能满足 同储层条件和 不同施工要求的酸压技术。以酸蚀裂缝规模为划分 标准, 酸压技术可分为普通酸压和深度酸压两大类。 另外 , 为提高深层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又发展了闭 合酸化裂缝技术和平衡酸压技术 。 2 . 1 普通酸压 普通酸压包括常规酸化 和常规酸压两种 , 是指 直接以普通酸液 盐酸 作为压裂液或酸岩反应液 对地层进行酸压处理的工艺技术。 目的在于实现近 井地带的污染解堵或形成小规模的酸蚀裂缝, 主要 是改善近带地层的导流能力。 2 . 1 . 1 常规酸化 常规酸化是指在井底施工压力小于储层岩石破裂 压力的条件下 , 将酸液注入近井地带的地层, 溶解堵塞 物和部分岩石 , 形成分维型的酸蚀孔洞, 从而提高储层 渗流能力的酸化技术。其有效作用距离较短, 一般小 于 1 m 。酸液为普通盐酸, 酸液质量分数一般小 1 5 % 。 其增产机理是在井底附近周围地层中形成多条酸蚀蚓 孔 , 从而增加径向的泻流面积和导流能力 , 而不改变流 体的流动方向。该方法适用于有裂缝发育的低孔高渗 层, 主要用于油井的污染解堵和注水井的增注。 2 . 1 . 2 常规酸压 常规酸压是指以普通盐酸液作为压裂液, 在井 底施工压力大于地层岩石破裂压力或大于天然裂缝 闭合压的条件下, 在裂缝张开时将酸液注入裂缝, 酸 作 者简 介 孙 瑞娜 1 9 8 9 . ,女 ,长 江大学 地球 科学 学 院矿 产普查 与勘 探专 业硕 士 ,研究 方 向为沉 积岩 沉积 相,E m a i l 5 9 5 5 3 7 8 5 1 q q .c o m,电话 1 8 0 6 2 7 9 5 3 6 9 收稿 日期 2 0 1 4 . O 1 1 9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 3 期 孙瑞娜等碳酸盐岩油气层酸化技术研究进展 3 3 液溶蚀裂缝壁面, 形成一条或多条壁面不规则的酸 蚀裂缝, 以提高储层渗流能力。 常规酸压的牦 氧 是酸液滤失严重, 酸岩反应速度 快, 有效酸蚀作用距离较短, 一般为 1 5 ~ 3 0 m , 适用于孔 隙型和裂缝孑 L 隙型低渗酸盐岩储层, 以及污染严重的 天然裂缝较发育的储层。其增产机理是在地层中形 成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, 使流体的流动方向由径向 流改为两个线性流, 从而减小流体流动阻力。 常规酸化和常规酸压对地层的改造程度比较有 限, 只能解决近井地带的储层污染 或形成不足 3 0 m 的小规模裂缝 M 】 。 2 . 2 深度酸压 f5 刮 2 . 2 . 1 深度酸压工艺 2 . 2 . 1 . 1 前置酸压工艺 前置液酸压工艺是指用高粘非反应性置液压开地 层, 形成动态裂缝 , 然后注入酸液溶蚀裂缝的工艺技术。 前置液酸压的作用机理是 前置液压开并进入裂 缝, 降低裂缝壁面的温度, 并在裂缝壁面形成滤饼 , 降 低后续酸液的滤失量; 后续酸液的粘度远小于前置液 的粘度, 流动过程形成粘性指进, 从而延缓与裂缝壁 面的反应速度和滤失速度, 达到酸液深穿透的 目的。 为实现粘性指进酸压, 要求前置液和酸液的粘度比至 少要达到 1 5 0 1 , 现场使用的高粘前置液一般有胶凝 水 香豆胶或改 陛胍胶 、 水外相乳状液和油外相乳状 液等, 普通酸液以无机酸 盐酸 为主, 酸液质量分数 1 5 %一 2 8 %。前置液与酸液的用量 比一般在 l 1 1 3 之间。有效酸蚀缝长一般为 1 7 ~ 5 0 m。 2 . 2 . 1 . 2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技术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是指将数段前置液和酸 液交替注人地层进行酸压施工 。该技术在 2 0世纪 9 0年代成为深度酸压改造 的主流技术。多级 注人 酸压机理与前置液酸压相似, 其差别在于前置液与 酸液多次交替注入, 造成对地层的多次降温和多次 形成滤饼 , 使后一次注入的酸液 比前一次滤失速度 明显降低; 同时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粘性指进, 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。 2 . 2 . 2 特性酸的深度酸压 由于普通盐酸酸液在酸压过程 中滤失严重 , 难 以形成深穿透酸蚀裂缝 , 因此为满足地层特性和施 工需要, 以普通盐酸为反应酸, 发展了具有不同特性 的酸液体系, 包括稠化酸、 胶凝酸、 乳化酸、 活性酸和 变粘酸。另外, 国内最近发展了混氮酸压技术。 2 . 2 . 2 . 1 稠化酸酸压 稠化酸是指在酸液中加入非交联的酸用稠化剂 以提高酸液粘度的酸液体系。稠化酸的最佳人地粘 度为 3 0 ~ 4 0 m P a s 。稠化酸摩 阻较小 , 一般为清水 的 6 0 %。在稠化酸中若加入降阻剂, 摩阻可降到清 水的 3 0 %~ 4 0 %。其作用机理是降滤失和缓速, 属于 后期滤失控制。酸蚀缝长2 0 ~ 5 0 m 。稠化酸一般适 用于中高渗储层, 在低渗及返排困难的储层使用稠 化酸要慎重。国内主要在 四川 、 长庆和塔河进行 了 现场试验和应用, 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。 2 . 2 . 2 . 2 凝胶酸酸压 胶凝酸是指在酸液中加入交联胶凝剂等添加剂 配制而成的酸液体系。其酸压作用机理与稠化酸相 似。但胶凝酸对剪切很敏感, 高温稳定性差, 在残酸 中破胶困难 , 易对储层造成二次污染。在较为致密的 浅层碳酸盐岩储层中具有一定优势 , 在四川盆地获得 较成功的应用。但在深井碳酸盐岩储层中应慎用。 2 . 2 . 2 _ 3 乳化酸酸压 乳化酸通常是指油和酸液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按 适当比例 通常为 3 0 7 0 混合, 在乳化剂的作用下 混配而成的油包酸乳化液。其作用机理是利用乳化 酸的高粘度和外相油的阻碍作用延迟酸液与裂缝壁 面的接触, 延迟酸岩反应速度, 使酸液的滤失时间推 后, 从而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液体平均滤失量降低。 其优点是滤失量小, 缓速性能好, 能进入地层深部; 缺 点是施工摩 阻较高, 较普通酸高 2 0 %, 造成酸压施工 压力高, 排量低。国外在大型重复酸压中使用乳化酸 较多。国内塔河油 田发展了低摩阻乳化酸, 实现了乳 化酸大排量 达到4 Ⅱ I3 m in - 、 高泵压、 深穿透酸压目 的, 有效酸蚀缝长可达到 1 5 0 m, 在现场获得了较成功 应用。乳化酸酸压适用于深层低渗碳酸盐岩储层 。 2 . 2 . 2 . 4 活性酸酸压 活性酸又称为化学缓速酸, 是指在酸液中加入 表 面活性 剂或加入使酸岩反应生 成的 C 0 , 形成稳 定泡沫的表面活性剂而构成的酸液体系。其作用机 理为表面活性剂吸附在地层裂缝壁面 , 延缓酸岩反 应速度 ; 或者是表面活性剂使酸岩反应生成 的 C O 形成稳定泡沫 , 在裂缝壁面上产生隔离层 , 延缓壁面 与酸的反应。其缺点是控制滤失较差, 主要适合酸 岩反应速度受表面控制的低温白云岩地层, 与多级 交替注入技术相结合可应用于中温白云岩储层。未 见该技术现场应用的报道 。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化工技术与开发 第 4 3卷 2 . 2 . 2 . 5 变粘酸酸压 变粘酸又称为滤失控制酸, 国内也称高效酸, 是 指在酸液中加入一种合成聚合物, 能在地层中形成 交联胶凝剂增加粘度, 在酸液消耗为残量后能自动 破胶降粘的酸液体系。其作用机理为 随酸液在地 层中的反应, p H值升高, 液体交联, 酸由线性流体 变为粘弹性冻胶, 粘度瞬间升至 l O 0 0 m P a s 左右, 有效阻止酸液向孔洞和天然缝 内滤失 , 从而增加酸 蚀裂缝的长度; 随p H 值的持续升高, 酸液破胶降解, 液体又恢复到线性流体, 粘度下降, 有利于残酸返 排。变粘酸具有良好的降滤性能, 粘温性能稳定且 残酸粘度较低, 但对 H , s 敏感。变粘酸适用储层包 括高渗层、 低压层、 渗透率不高但滤失严重地层或长 裸 眼段井 。在美国的现场试验效果表 明, 变粘酸对 温度较高地层更具有滤失控制作用 , 对实施型重复 酸压 改造效 果更为明显。2 0世纪 9 0年代末 , 国内 四川石油管理局引进了该技术, 成功解决长期以来 严重影响酸压效果的酸液滤失问题。 2 . 2 . 2 . 6 混氮酸压 混氮酸压技术是为满足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改造 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酸压新技术, 是指首先用前置 液压开地层, 在注酸的过程中混人氮气。氮气是以 球形气泡分散于酸液中, 氮气干度小于5 2 。其作用 机理与泡沫酸酸压相似, 气泡具有 良好的降滤失性 能, 并可阻止 H向壁面的传递, 具有缓速的性能, 从 而获得较长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; 混有气泡的残酸 具有很强的微颗粒携带能力和返排能力 。混氮酸适 合于深层低压碳酸盐岩储层, 在塔河油田和胜利车 西油 田的应用 比较成功。 2 - 3 高导流裂缝酸压 【7 2 . 3 . 1 闭合裂缝酸压 闭合 裂缝酸化是指在裂缝 闭合 的状态下 , 低排 量注入酸液 , 酸液流过裂缝并在裂缝壁面发生溶蚀。 其作用机理为酸液流过闭合的裂缝 , 产生不均匀溶 蚀并形成沟槽, 从而使酸蚀通道具有较好的导流能 力。 该技术通常和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联合使用, 因为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多次溶蚀 , 形成的裂缝壁面 比较均匀, 裂缝闭合后导流能力较低, 闭合裂缝酸化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。国外室内导流 能力试验表明, 闭合酸化与裂缝张开条件下的酸蚀 相 比, 导流能力可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。闭合裂缝 酸化适用于较软储层 如白垩岩 以及均质程度较 高的储层。在油井生产过程中天然裂缝闭合, 可采 用该技术来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。 2 . 3 . 2 平衡酸压 平衡酸压, 是指压开地层裂缝形成规模后 , 使酸 液注人量与滤失量达到平衡 , 酸液进一步溶蚀裂缝 壁面而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酸压技术。该技术的优 点是最大限度延长酸液与裂缝面的接触时间, 提高 裂缝导流能力 , 控制动态裂缝几何尺寸 , 避免压开上 下非产层或水层。该技术现场施工可操作性较差 , 目前现场很少单独采用该技术 。 2 . 4 复合酸压 我国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与国外具有很大 差异, 主要表现在埋藏深、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和基质 含油性差。靠单一的酸压工艺或酸液体系难以获得 理想的效果, 所以我国逐步把多种单一酸压技术集成 为复合酸压技术, 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 2 .4 . 1胜利车西北带古潜山油田[8 车西北带古潜山以寒武、 奥陶系油气藏为主, 储 层埋深 3 9 0 0 4 6 0 0 m, 地 层 压力 4 2 ~ 4 9 MP a , 地 层 温 度 1 2 0 1 4 0 。以 白云岩 、 灰质 白云岩 为主 , 碳酸 盐含量一般在 9 4以上。基质渗透率为 0 . 1 1 0 ~ 0 . 8 3 1 0 m, 裂缝是油气储集和渗流的主要通道 , 大 多数无 自然产 能, 需经 酸压改 造才 能投产 。该 油 田采 用 “ 多级 交替 注人胶凝 酸 闭合酸化 混 注氮气” 组合而成的复合酸压技术对 4口井进行 了酸压 改造 , 施 工泵压 4 2 . 6 ~ 7 6 . 4 MP a , 泵 注排量在 3 . 3 4 . 5 m ra i n ~, 注入酸量 2 1 2 3 0 2 m , 人井总液量 2 7 1 4 5 1 m , 混注氮气 1 5 1 8 m 。 其工艺流程为 试压一高压交替注入前置液和 酸液 2 ~ 4 级 并混注液氮一停泵闭合裂缝一闭合 压力下注人常规盐酸一关井反应一开井油嘴控制放 喷。前置液和顶替液中一般不混注氮气。酸液体系 配方为 “ 普通盐酸 胶凝剂 降阻剂 缓速剂 缓 蚀剂 铁离子稳定剂 助排剂” 。 酸压之后 4口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, 产量提高 5 .7 ~ 3 9 _ 3 倍, 使部分无产能井变为中高产井。车西 油田的酸压实践表明,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与闭 合酸化工艺技术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酸蚀裂缝的 导流能力, 适宜于高温深井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。 混注液氮具有明显的降滤和助排作用, 可以有效改 善酸压效果 。 2 . 4 . 2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 田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第 3 期 孙瑞娜等碳酸盐岩油气层酸化技术研究进展 3 5 四川盆地大多数低渗气藏具有深埋、 高温高 压、 高含硫和多产层等特点。在该地区应用 “ 多级 交替注入 闭合酸化” 组合工艺技术对储层进行增 产改造 。该技术实 现了大液量 、 大排 量施工 , 人井 工作液液量 2 2 0 ~ 3 6 0 m , 最高达 5 4 0 m , 泵注强度达 2 .5 4 .4 m m i n ~ , 并辅以加入降滤失剂。交替级数 为 3 ~ 4 级, 有效提高了酸压改造强度, 使低渗透、 非 均质储层得到合理的改造。 2 0 世纪 9 O 年代末, 四川石油管理局成功引进 了D O WE L L公司的变粘酸酸液体系及施工技术。 采用前置液 与变粘酸多级交替注入施工 , 交替级数 一 般为 3 ~ 4级 , 人井 液 量 2 0 0 ~ 4 0 0 m , 施 工排 量 达 2 . 4 4 . 4 m mi n ~, 平 均 达 3 . 5 m mi n ~, 用 酸 强 度 6 9 m。rai n ~ 。该技术大大提 高了酸蚀裂缝长度及 其导流能力, 使长井段、 非均质储层得到合理的改 造, 且残液粘度极低 1 .5 ~ 7 . 5 m P a s , 返排性能极佳。 采用该技术进行了3口井酸压施工, 效果较为显著。 2 . 4 . 3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 田 『 l 0 ]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灰岩储层埋深 5 4 0 0 5 6 0 0 m, 地 层 压力 5 4 6 0 MP a , 储层 温 度 1 2 0 ~ 1 3 0℃。储 层 中碳酸盐总含量平均达 9 4 . 7 , 基质致密平均孔隙度 0 . 6 6 5 %, 平均渗透率 0 . 0 2 31 0 1 1 1 。储层 中发育的 溶洞和裂缝既是主要储集空间又是油气渗流的主要 通道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, 多数井必须经改造才能 获得产能。 塔河油田主要应用了前置液酸压、 多级交替注 入酸压 、 胶凝酸酸压、 乳化酸 胶凝 酸酸压 、 高质量 分数酸酸压等深度酸压技术。胶凝酸酸压 、 乳化酸酸 压、 混氮酸压技术既可单独作为酸压技术使用, 也可 在前置液酸压和多级注入酸压技术中被选择使用。 混 氮 酸 压 工 艺 为 试 压 一 注 前 置 液一 注 酸 液 或多 级工作 液 并 混注 氮气一 关井 反应一 返 排。该 油 田 1 4口井 进行 了混氮 酸压 , 混注液 氮量 约 3 0 m 。 , 残酸 自喷返排率均在 8 2 %以上, 平均酸 液滤失系数也明显低于未混氮气井, 部分井酸压 后获高产。该油田的4区和 6区有 5口井进行了 乳化酸酸压 , 地 面施工压 力均在 8 0 MP a以上 , 排量 2 .5 ~ 3 .O m m i n ~ , 用酸强度 4 .0 ~ 6 .O m In 一 , 有效酸 蚀缝长达 1 5 0 m , 酸压成功率 1 0 0 %, 酸压 后 5口井 平均增油 1 0 2 t d ~ 。 目前塔河油 田主要应用 “ 前置液 胶凝酸”酸 压和 “ 前置液 乳化酸 胶凝酸” 深穿透酸压工艺 技术 , 注人方式多采用一级和二级注人 。 3 对酸压技术发展的展望 1 为实现深穿透, 酸液体系已由单一型向复合 型发展, 已经逐步成为降滤失、 缓速、 缓蚀 、 降阻和助 排的多功能酸液体系。高粘度胶凝酸和低摩阻乳化 酸的发展实现了大排量 、 高泵压、 深穿透的 目标。 2 酸液的注人工艺已发展为不同酸液体系的 交替单级注入或多级交替注入, 在深井碳酸盐岩储 层能同时实现裂缝的深穿透和高导流能力。 3 为适应我国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的需要, 应大力发展不同体系组成的复合酸压技术。 4 多数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块状底水或带有气 顶的油藏 , 避气顶和避底水是 目前酸压亟待解决的 问题 , 因而分层酸压和控缝高酸压技术是未来 的发 展方 向之一。 5 缝洞性碳酸盐岩储层酸液滤失问题, 影响了 裂缝的延伸长度, 降低了酸压裂缝沟通天然裂缝系 统的几率。变粘酸酸压技术的发展和现场应用是深 度酸压技术 的重大突破 , 有望发展为深层碳酸盐岩 储层酸压的主流技术 。 参考文献 【 1 ]M i c h a e l J . E c o n o m i d e s ; K e n n e t h G . N o h e , e t a 1 . 康德泉, 等译. 油 藏增产措施 增订本 .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,1 9 9 1 . [ 2 】周永昌,王新维 ,杨国龙 .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奥 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[ J ] . 石油天然气地 质 ,2 0 0 0 ,2 1 2 1 0 4 1 0 9 . 【 3 ]张振华 ,周志士,邹盛礼 .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保护 方法 f J 1 . 钻井液与完井液,1 9 9 9 ,1 6 5 3 0 3 4 . [ 4 】布雷德利 , H B . 石油工程手册 上 采油工程 【 M] .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,1 9 9 2 . [ 5 】黄君鹏,刘代蛾,顿金婷,等 . 碳酸盐岩油气层多级 注入酸压 一闭合酸化技术研究 内蒙古石油化工, 2 0 0 1 ,2 7 2 8 - 1 1 . 【 6 ]吴小川 ,等 .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[ J ] . 安徽化工 ,2 0 1 3 ,3 9 2 1 6 - 2 1 . [ 7 】黄瑛 . 国内外酸化技术发展近况 I J 1 . 钻井液与完井液, 2 0 0 0 ,1 7 1 3 1 - 3 4 . 【 8 】王秉海,钱凯 .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 [ M】 .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,1 9 9 2 . [ 9 ]刘同斌 ,唐永帆 . 四川油气田压裂酸化液体技术新进展 [ J ] .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,2 0 0 2 ,3 l s 1 4 7 . 5 3 . [ 1 0 ]周兴熙 . 初论碳酸盐岩 网络状油气藏 一以塔里木盆 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 『 J 】 _ 石油勘探与开发, 2 0 0 0 ,2 7 3 5 - 8 . 下转第5 2 页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 5 2 化工技术与开发 第 4 3卷 Ⅲ f r o m a e r a t e d g r o u n d w a t e r b y fi l t r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s a n d a n d z e r o v al e n t i r o n . Wa t e r R e s . , 2 0 0 5 , 3 9 9 1 7 2 9 1 7 4 0 . 【 2 6 ]E d w a r d s M, P a t e l S , Mc N e i l 1 L , e t a 1 .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i n As a n a l y s i s a n d s p e c i a t i o n[ J ] . J A m Wa t e r Wo r k s A s s o c , 1 9 9 8 9 o 1 0 3 1 1 3 . 【 2 7 】张雪霞,贾永锋,潘蓉蓉,等 . 微生物作用引起的铁 铝氢氧化物吸附砷的还原与释放机制研究 [ J ] _ 环境科 学 ,2 0 0 9 ,3 0 3 7 5 5 7 6 0 . [ 2 8 ]O s c a r s o n D W , H u a n g P M, D e f o s s e C , e t a1 . T h e O x i d a ti v e p o w e r o f Mn 1 V a n d F eⅢ o x i d e s w i t h r e s p e c t t o A s Ⅲ i n t e r r e s t r i a l a n d a q u a t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[ J ] . N a t u r e , 1 9 8 1 2 9 1 5 0 - 5 1 . [ 2 9 ]H a r t l e y , W. , E d w a r d s , R . , L e p p , N . W. A r s e n i c a n d h e a v y me t a l mo b i l i t y i n i r o n o x i d e a me n d e d c o n t a mi n a t e d s o i l s a s e v a l u a t e d b y s h o r t - a n d l o n g - t e r m l e a c h i n g t e s t s [ J ] .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, 2 0 0 4 1 3 1 4 9 5 5 0 4 . 【 3 0 】 C o v e l o E . F . , Ve g a F . A . , A n d r a d e M. L . S i mu l t a n e o u s s o r pt i o n o f Cd ,Cr ,Cu ,Ni ,P b ,a nd Z n i n a c i d s o i l s I . S e l e c t i v i t y s e q u e n c e s [ J ] . J . H a z a r d . Ma t e r , 2 0 0 7 1 4 7 8 5 2 . 8 6 1 . 【 3 1 】T s a d i l a s C . D . , D i m o y i a n n i s D. , S a m ara s V . E f f e c t o f z e o l i t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s o i l p H o n c a d mi u m s o r p t i o n i n s o i l s . C o mm u n [ J ] . S o i l S e i . P l a n t A n a 1 . , 1 9 9 7 2 8 1 5 9 1 1 6 0 2 .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Tr e a t me n t o f Ar s e n i c Co ntami n a t e d S o i I s L /S h i , Z HANG Xi a n g - y u , L IMe n g C E C E P L i u h e T a l r o a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. L t d . , B e ij i n g 1 0 2 2 1 2 Ab s t r a c t S o l i d i fi c a ti o n a n d s tab i l i z a t i o n t e c hno l o g y wa s o n e o f ma i n r e me d i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n Ame r i c an s u p e r f u n d f o r h e a v y me t a l s . Th e a p p l i c a ti o n o f s tab i l i z i n g t e c hn i q u e s wa s s y s t e ma ti c a l l y r e v i e w, and t h e a r s e n i c c o n t a mi n a t e d s o i l u s ing c h e mi c a l s tab i l i z a t i o n r e me d i a - t i o n t e c hno l o gy o f s t a b i l i z i n g a g e n t , e ffe c t , i n f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nd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we r e p o int o u t . Ke y wo r d s s o i l ;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; a r s e n i c 上接 第3 1 页 I I i g h Oi l a b s o r b i n g Re s i n ⅣG n - l i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, S h a a n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no l o gy, X i ’ an 7 1 0 3 0 2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o i l a b s o r b i n g me c h a n i s m,s y n t h e t i c me t h o d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g h o i l a b s o r b i n g r e s i n wa s s u mma r i z e d . I t e mp h a s i z e d t h e i mp o r t a n c e o ft h e h i【g h o i l a b s o r b i n g r e s i n r e s e ar c h . Ke y wo r d s h i g h o i l - a b s o r b i n g r e s i n ;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上接 第3 5 页 Te c h n o l o g y Ad v a n c es i n Ca r b o n a t e Rese r v o i r Add i z i n g S UN Ru i . n a , S UN Xi a o r u i 2 1 . C o l l e g e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, Y 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, Wu h an 4 3 0 1 0 0 , C h i n a ; 2 .P e t r o C h i n a X i n j i ang O i l fi e l d C o mp any , S e c o n d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, K e l a ma y i 8 3 4 0 0 0 ,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 h e c h ar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arb o n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s and t e c h n i c a l d i ffic u l t i e s o f a c i d fra c t u r i n g wa s i n t r o d u c e d .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t u s o f a c i d f r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r e p o r t s t h e r e l a t e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d o me s t i c o i l fie l d wa s s u mm a r i z e d .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a c i d i f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wa s p o i n t o u t . Ke y wo r d s c a r b o n a t e ; a c i d f r a c t u ri n g ; c r a c k 学兔兔 w w w .x u e t u t u .c o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