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ano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.pdf
2 0 1 2年 3月 第 2 7卷第 2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l l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Ma r .2 01 2 Vo1 . 2 7 No . 2 文章编号 1 6 7 3 - 0 6 4 X 2 0 1 2 0 2 -00 3 6 -05 Ma r a n o n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 力 秦雁群 , 温志新 , 侯秀林 , 李 潇 , 苗小龙 1 .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, 北京 1 0 0 0 8 3 ; 2 .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学院, 北京 1 0 0 0 8 3 摘要 以地质、 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 ,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, 对 Ma r a n o n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进行 了详细的分析. 研究表 明 M a r a n o n盆地是一多旋回次安 第斯 山前陆盆地, 经历 了古生代克拉通期 、 三叠纪一侏 罗纪伸展断陷期、 白垩纪拗 陷期和晚 白垩纪后前陆期 4个构造演化 阶段 , 纵向沉积地层 可划分为前白垩系、 白垩系和后 白垩系3套 巨层序. 盆地 内含有 白垩系 C h o n t a / N a p o组和三叠一侏 罗系P u c a r a组 2套主力烃源岩及 多套储盖组合. 油气运移方式为垂 向运移、 侧向运 移和 阶梯式运 移. 盆地主要发育西部挤压断层和褶皱圈闲、 中部背斜和披覆 背斜 圈闲、 东部 断层和 牵引背斜 圈闲 等构造圈闭, 可能发育岩性、 地层 圈闭. 不 同类型圈闭呈北西一南东向条带状分布. 前陆坳陷带构造 一 地层和岩性 圈闭、 褶皱冲断带区古近纪构造 圈闭以及 东部斜坡带地层和岩性 圈闭是盆地的有利 勘探 潜 力 区. 关键词 M a r a n o n盆地 ; 前陆盆地 ; 石油地质特征 ; 构造圈闭; 勘探潜力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1 文献标识码 A M a r a n o n盆地是南美著名含油气 区次安第斯前 陆盆地群之一_ l 引. 地理位置跨南纬 1 。 ~6 . 5 。 , 西经 7 0 。 ~ 7 7 。 3 0 , 总面积达 2 4 . 31 0 k m . 整个盆地均 位于陆上 , 其 中, 约 8 7 %位于秘鲁东北部 , 约 1 0 %位 于厄瓜多尔东南部 也称 P a s t a z a盆地 , 约 3 %位于 巴西西部. 盆地沿安第斯 山前发育 , 平面展布呈狭长 条带状 , 主要沉积 中心位于西部 , 向东逐渐减薄超覆 于 B r a z i l i a n地盾. 北部是复杂的 C o n o c o 走滑断裂转 换带 , 东部为前寒武一古生代发育的 I q u i t o s 构造隆 起 , 西部 被安 第 斯 山前 逆 冲断 裂带 限制 , 南 部是 C o n t a y a隆起 图 1 . Ma r a n o n盆地油气勘探始 于 2 0世纪 2 0年代 , 截止 目前 , 共钻井 2 2 1口, 发现油气 田5 5个 , 探明石 油储量 2 . 9 71 0 t , 天然气储量 5 . 4 61 0 加m E 1 I 4 J . 勘探重 点集 中于前 陆斜 坡带 浅层 白垩 纪构 造 圈 闭 , 勘探范围及层次相对较低, 可探剩余油气资 源丰富 . 本文 以国外资料为基础 , 探讨 Ma r a n o n盆 地石油地质特征 , 提出盆地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. 1 Ma r a n o n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Ma r a n o n盆地具有典型的安第斯山前弧后前陆 盆地演化特征 , 是一发育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 的多旋 回沉积盆地。 。 m ] . 其构造演化可分为 4个 阶 段 ’ “ 图 2 1 古生代克拉通期 南美板块 经历了前寒武 纪古老游离陆块 固结后 , 古生代早期 , B r a z i l i a n地盾 以西是狭长的地槽 带 , 海水从安第斯地区向东倾人 到地盾区, 盆地范围内接受部分沉积. 受加里东和海 西构造运动影响, 安第斯山区褶皱隆起, 花岗岩体侵 人 , 局部变质 , 部分地层抬升剥蚀. 收稿 日期 2 0 1 1 1 1 - 0 1 基金项 目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 编号 2 0 0 8 z x 0 5 0 2 8 - 0 0 3 作者简介 秦雁群 1 9 8 2 - , 男 , 博士, 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. E - m a i l y q q i n 2 0 0 3 1 6 3 . e o m 秦雁群等 Ma r a n o 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一3 7一 日 盆 地 边 界 E 逆 冲 断 层 困 正 断 层 口 行 政 边 界 圜隆 起 带 _ 褶 皱 带 ● 基 底 围 圈 客 驾 ‘ 图1 Ma r a n o n盆地区域构造位置及油气显示 据文献[ 1 ] 修改 Fi g . 1 Re g i o na l g e og r a p h i c l o c at i o n a n d h y dr o c a r b o n s h o w d is t r i b u t i o n i n Ma ran o n B a s i n r e v i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Re f s . [ I ] 2 三叠纪一侏罗纪伸展断陷期 受区域引张 力作用, M a r a n o n盆地区从三叠纪开始局部抬升裂 陷, 发育 了多个地堑、 半地堑组合样式 , 盆地西部 的 深洼槽区广泛海侵, 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. 中 侏罗世晚期, 伴随海退作用与安第斯山褶皱和岩浆 活动, 大量碎屑岩物源从西往东超覆沉积于古老地 盾之上. 3 白垩纪坳陷期 早期形成的地堑 、 半地堑在 白垩世早期被准平原化 , 形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. 受 盆地差异沉降、 抬升作用, 复杂构造古地貌致使盆地 发育局 限海沉积 , 缺氧环 境下 形成 了富含有 机质 N a p o 组烃源岩. 白垩纪地层沉积厚度较均一, 局部 基底断层活化形成披覆构造. 4 晚白垩纪后前陆期 受太平洋板块 的俯 冲 碰撞 , 盆地西部挤压运动明显 , 形成一系列逆冲断裂 带, 西部山脉隆起遭受剥蚀, 逆冲带前缘接受磨拉石 建造. 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 , 形成东倾褶皱和背冲断 裂 , 造就盆地大量构造圈闭形成. 至 Q u e c h u a 造山运 动后 , M a r a n o n盆地形态基本形成. Ma r a n o n盆地总体沉积岩厚度大 ,自西向东减 岩性 地层 】 JI云 - 1 储 集层 烃源岩 盖层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西 东 秘鲁 厄尔多尔 更新 世 爨 L⋯ e ⋯M 新 I p u r u r o l M a m n 0 n F C u mr a v F m. 河扫 f 胡 相 近 由 G p . 1 P e b a s F m A r a i u n o F m . 河流相 安第斯 纪 新 构造运动 世 陆相 渐 C h a r n b i r a F m. 河流相 前 陆盆地 C h a l c a r la F m. 湖相 发育过程 中 新 的挤压运动 古 世 始 P o z o F m O r t e 即a z a F m . 圈 次 要 圈潜 力 区 域 浅 海 相 近 新 岛警 T iy u y a c u F m 陆相 分散型 Ya h u a r a n g o F m. 洪泛平原 安第斯 河流相 前陆盆地 湖相 挤压运动 Te r m F m . 世 鏊 H u eh p a y a c u F m ■区 域 河 流 .湖 相 纪 古新世 马斯特里 C a c l l iv a c u F m. 湖相 浅海相 赫特期 Ⅵ v i a l l Fm . 卜 _ 局 部 区 域 _三 角 洲 西 部 】 裂 坎 潘 期 _ 局 部 海 相 陆 架 中 白 三 冬 期 蠡 塑 C honta Fm .1MPohna N apo Fm . } c e ti c 口 , c a liz a 三角 洲东 部] 谷 占 A g u a C a l ie n te F m . 次 要 河 流 / 河 口 相 拗 『 。 河 流 相 陷 君 H ol l i n F m . 廷 ..4.. - . .4.0.. “ .I 一 羁 } 子 R a y a F m . 三 角 洲 功 垩 赛诺 曼期 生 阿尔 纪 布期 近 岸河 口相 代 阿 普 次要 浅 海相 第期 C u s h a b a ta y F m. 叠 次 要 l 潜 力 陆 相 断 陷 运 动 侏 罗 纪 _ S a ra y a q u illo F m . C h a p iz a F m . z 自 二督 P u c a r a F m. Mi s a h u a ll i Mb r . 浅海相 拗 陷运动 二叠纪 断陷 运动开始 ⋯Ⅲ一 古 古炭纪 珀 口 _ Ma c m a F rn . 克 泥盆纪 _ 瞳 蒺 室 浅 海 相 拉 生 C a b a m lla s U n P u ln b U lZ a F in 奥 陶 纪 C o rtta v a F n 1 . 通 代 阶 寒武纪 段 前 寨武 . 凇 固砂砾岩 四砂岩 固泥页岩回泥质粉砂岩 豳灰岩 2] 变质岩 叵兰 ] 火山岩 豳硬石膏 圈储集层豳烃源岩●一 盖层 圈不整合面 图2 Ma l a n o n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其生储盖组合 据文献[ 1 ] 修改 F i g . 2 S y n t h e ti c a l s t r a t u m h i s t o g r a m a n d s o u r c er e s e r v o i rcap a s s e mb l a g e s o f Ma r an o n B asi n r e v i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o Re f s . [ 1] 一 3 8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薄并呈单斜状, 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, 根据盆地构造 演化历史以及区域不整合面特征, 纵向上盆地沉积 地层可划分为前 白垩 系、 白垩系和后 白垩系 3套巨 层序 图 2 ①前 白垩 系 巨层序 该层 序顶 界 面是 区域性 N e v a d a n不整合 面. 层序 内部 P u m b u i z a组 由中等变 质 的石 灰 岩、 板 状 泥 页 岩 和 砂 岩 组 成 , 上 覆 的 Ma c u m a组主要 由薄层状 的碳 酸盐岩 和 泥页岩 组 成 , 厚约 7 5 0 m. 二叠纪是盆地重大沉积间断期. 三 叠一侏罗系 P u c a r a组主要为海相 、 海陆过渡相 的碳 酸盐岩和膏岩沉积. S a n t i a g o组沉积局部为薄层碳 酸盐岩和黑色含 沥青质泥页岩. 晚侏 罗系 C h a p i z a 组是由砾岩、 砂岩 、 泥页岩和少量蒸发岩组成的陆相 碎屑岩沉积. ② 白垩系巨层序 该层序包括 3套地层 . 下部 Ho l l i n组不整合于 C h a p i z a 组之上. 最大厚度 1 5 0 i n , 由均质 的席状砂岩组成, 含少量碳质黏土层和煤层 , 为一套河 流、 滨岸相 沉积体. 中部 N a p o组整 合于 H o l l i n组之上 , 由海相泥页岩 、 灰 岩和砂 岩组成. 最 大厚度超过 6 0 0 i n . 海侵形成 的泥页岩和灰岩是盆 地的主要烃源岩 , 海退河流三角洲形成的砂岩是盆 地重要的储层. 上部 T e n a组是一套 陆相红层沉积 , 在盆地西部整合于 N a p o组之上 , 向东削蚀 N a p o组 上部地层. ③后 白垩系巨层序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影 响, 盆地物源在晚 白垩世后主要来 自于安第斯褶皱 山脉 , 形成了若干个磨拉石建造次级层序. 新生界沉 积厚度在南部达 4 5 k m, 往北不到 1 . 5 k m. 2 石油地质特征 2 . 1 烃源岩 M a r a n o n盆地含有 2套 主要 的烃源岩 白垩系 C h o n t a / N a p o组和三叠一侏 罗系 P u c a r a组 以及多 套潜在烃源岩 表 1 . 表 1 Ma r a n o n盆地烃源岩特征 Ta b. 1 Ch a r a c t e r is t i c s o f h y d r o c ar b o n s o u r c e r o c k i n M a r a n o n Ba s i n C h o n t a / N a p o组烃源岩主要为含沥青质泥页岩 和碳酸盐岩 , 厚 且侧 向连续 , 是 盆地最主要 的烃 源 岩. 泥岩有机质在盆地北 部和北西部为 Ⅱ 、I一Ⅱ 型干酪根 , 东部以Ⅲ型干酪根为主, 总有机碳 T O C 质量分数平均为 1 % ~ 2 % , 东部为 1 % , 向西增大为 4 % , 局部 1 0 % , 镜质体反射率 R 约 0 . 8 3 %. 该组 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 , 最厚达 8 0 i n , 生烃高 峰期处于中新世. 向东、 东南 , 沉积物粒度变粗 , 烃源 岩品质逐渐变差 ’ . P u c a r a 组是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. 西厚东薄 , 在盆地中部剥蚀尖灭 图 3 . 该套烃源岩以 Ⅱ型干 酪根为主, T O C质量分数为 1 % ~1 2 % , R 。 为 0 . 9 % ~ 1 . 8 %, 生烃潜量一般为 0 . 5~2 . 0 m g / g . 生烃高峰 期处于古新世一始新世. 此外 , 始新世 P o z o 组 、 白垩纪 A g u a C a l i e n t e组、 C u s h a b a t a y组、 志 留纪 C a b a n i l l a s 组 、 石炭纪 E n e组 等是盆地潜在烃源岩 , 具体特征见表 1 、 图2 . 图3 Ma r a n o n盆地 V u n c a r a组烃源岩 。 等值线及 油气成熟度 据文献[ 1 ] 修改 Fi g . 3 R0 c o n t o ur l i n e s a nd h y d r o c ar b o n s o u r c e r o c k ma t u r i t y o f Pu n c a r a Fo r m a t i o n i n M a r a n o n Ba s i n r e v i s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Re f s _ [ 1 ] 】 秦雁群等 Ma r a n o 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一 3 9 2 . 2 储层特征 Ma r a n o n盆地 主要储 集层 位于 白垩纪地层 , 包 括上 V i v i a n组 、 下 V i v i a n组 、 C h o n t a组和 C u s h a b a t a y 组砂岩及其 C h o n t a 组碳酸盐岩. 次级储 层包括 白垩 系 R a y a组、 A g u a C a l i e n t e组和始新世 P o z o组砂岩. 其中, 最主要 的储 集层是 V i v i a n组 和 C h o n t a组 , 占 总探明储量的 9 5 %以上 . 上 、 下 V i v i a n组以及 C h o n t a组储层孔隙度一般 在 1 2 % ~ 2 3 %之间, 渗透率在 0 . 1~ 5 0 0 01 0 m . 其 中下 V i v i a n组相对较好 , 总厚度 达 1 4 0 m. V i v i a n组储集层为河流相沉积环境 , 孔 隙度 1 0 % ~ 2 0 %, 渗透率在 4 0 0 8 0 0 0 1 0 ~ m , 平均油层 净厚度约 1 5 In , 该套储层在西部 C a p a h u a r i N o n e 油 田埋藏深度 为 3 6 9 0 m左右 , 向东变浅 , 在东 部的 B a r t r a油田埋藏深度约 2 2 2 0 I n . C h o n t a组储集层为 浅海相沉积, 孔隙度 1 2 % ~ 2 2 %, 渗透率在 2 0 2 0 0 0 1 0 ~ m , 平均油层净厚度约 1 0 in . 自西 向东, 该套储集层中砂岩比例逐渐增多, 其沉积物源 主要为 B r a z i l i a n地盾区. H o l l i n组储层平 均孔隙度 为 2 0 % , 该组下部为辫状河沉积, 上部优质储层为 砂质曲流河点坝沉积, 总沉积厚度约 1 5 0 m . 盆地其 他储集层特征见表 2 、 图 2 . 表 2 Ma r a n o n盆地储集层特征 Ta b. 2 Re s e r v o i r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 a r a no n Ba s i n 2 . 3 盖 层特征 Ma r a n o n盆地发育多套盖层 图 2 , 始新世 P o Z O 组 泥 页岩 是 层 内储 层 区 域性 盖层 ; 晚 白垩 世 C a c h i y a c u组泥页岩和 Y a h u a r a n g o组 的红层是下覆 V i v i a n 储集层的主要 区域性 盖层 ; T u r o n i a n组上部 的石灰岩是 C h o n t a 组储层顶部盖层, 下部石灰岩是 A g u a C a l i e n t e 组砂岩储层 的顶部盖层 ; 阿普特期 一 阿尔比期 R a y a组石灰岩是 Ho l l i n组储层顶部盖层 ; 侏罗系 S a r a q u i l l o组泥页岩和蒸发岩是 深层油气 的 盖层 , P u c a r a 组致密碳酸盐岩和钙质页岩是 可能 的 层 内储层 的盖层. 2 . 4 圈闭 Ma r a n o n盆地 目前主要发现的圈闭类型以 白垩 纪构造圈闭为主_ l ’ 5 . 根据晚 白垩世 以来太平洋板 块的持续俯冲以及盆地早期基底断裂的活化作用, Ma r a n o n盆地构造圈闭类型可 以细分为西部逆冲断 裂、 次冲断裂和背冲断裂带挤压断层和褶皱圈闭, 中 部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早期基底断裂顶部披覆背斜 圈闭以及盆地东部断层圈闭和断层下降盘的牵引背 斜圈闭等. 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 , 这些圈闭多沿安 第斯山前呈北西一南东向条带状分布. 另外, 在盆地 中部和东部地区, 可能发育层间岩性圈闭、 不整合地 层圈闭以及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圈闭, 盆地西部可能 发育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等 图4 . 3 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M a r a n o n 盆地已证实的油气成藏组合包括 白 垩纪构造圈闭为主的成藏组合、 古近纪构造圈闭为 主的成藏组合和白垩系地层 一构造成藏组合 . 其 中第一种成藏组合类型油气资源最为丰富. 该套成 藏组合 的油气运移方式主要为垂 向运移、 侧 向运移 和阶梯式运移. 运移通道包括伴生于主断裂 的次级 小断层和白垩系层 间砂体. 其 中, C a c h i y a c u组和 P o . Z O组泥页岩是盆地非常好 的区域性盖层 , 可 以阻止 任何油气进人上覆古近系储层之 中. 目前 , 油气垂向 运移只在白垩纪地层 中被证实. 而高孔高渗 的 Ho l - 1 i n组 储集 层沉 积厚、 砂体 侧 向联 通性好 , 可作 为 C h o n t a组烃源岩产生 的油气侧 向运移 的通道. 这 2 种疏导体系组合将盆地西部 中心烃源灶产生的油气 阶梯式疏 导 到盆地 东部 较远 的地 区形 成 圈闭 图4 .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国油 藏口油 囡 图 4 Ma r a n o n盆地圈闭分布及其油气 运移 成藏模式 F i g 4 Tr a p d i s t bu fio n a nd h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o n m o de s in M a r a n o n Ba s i n 4 盆地勘探潜力 通过对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分析 , 结合早期 的勘 探经验 , 认为该盆地在 以下 3个勘探领域还有较大 潜力 1 前陆坳陷带成藏条件好 , 勘探潜力较大. 前 陆坳陷带是盆地最厚的沉积区和早期断陷盆地发育 的中心 , 在前陆挤压期 , 该区以继承性的基底断裂反 转为主. 该区位于盆地生烃灶 附近 , 西侧临近造 山 带, 断裂和褶皱发育 , 油气成藏条件优越 , 油气运移 不缺乏通道 , 在早期 以构造 圈闭为主的勘探方向应 逐渐向构造 一 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勘探转变. 另外 , 白 垩系下部地层存在多套潜在的生储盖组合 , 可以作 为盆地潜在的勘探 目的层系. 2 褶皱冲断带油气发现较少 , 应 加强古 近纪 构造圈闭勘探. 该带临近成熟烃源岩发育区, 但白垩 系储层不发育 , 白垩纪末的褶皱造 山运动为该区古 近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物源 , 古近纪早期河流相砂 岩可以作为良好的储层 , 因此 , 古近纪构造圈闭可以 作为下一步盆地勘探 的方向. 3 东部斜坡带应加 强地层 和岩性 圈闭勘探. 该带地形高 , 是西部生烃灶产生油气的有利疏导指 向. 多套地层被超覆尖灭, 是地层和岩性圈闭勘探的 有利场所. 如 白垩系 H o l l i n组 向东超覆于 B r a z i l i a n 地盾尖灭 , 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. 古近系砂岩 向东超 覆沉积 , 也可形成砂岩超覆 圈闭. 此外 , Ma r a n o n盆地还存在 以下潜在 的勘探区 C h o n t a P a t c h礁区块 目前还没有开钻 , 勘探前景好 ; 三叠纪 P u c a r a 组未勘探的构造圈闭中, 发现了天然 气显示 ; 古生代 C o n t a y a / C a b a n i l l a s 构造圈闭由于风 险高, 大部分未勘探⋯. 参 考 文 献 [ 1 ] I H S E n e r g y G r o u p . B a s i n Mo n i t o r , Ma r a n o n B a s i n[ D B / O L ] . E n g l e w o o d , C o l o r a d o I HS E n e r g y G r o u p . 2 0 0 8 . [ 2 ] M a t h a l o n e J , Mo n t o y a M.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o f t h e s u b A n d e a n b a s i n s o f P e r u[ C] / / T a n k a r d A, S u r e z R, We l - s i n k H. AAP G me mo i r 6 2 P e t r o l e u m b a s i n s o f s o u t h A- me r i ca . Tu l s a AAPG, 1 99 5 42 344 J 4 . [ 3 ]P i n d e l l J , T a b b u t t K . Me s o z o i c . C e n o z o i c A n d e a n p a l e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r e g i o n a l c o n t r o l s o n h y d r o c arb o n s y s t e ms [ C ] / / T a n k a r d A, S u r e z R, We l s i n k H. A A P G m e m o i r 6 2 P e t r o l e u m b a s i n s o f s o u t h A me ric a .T u l s a AA PG. 1 99 5 1 01 1 28 . [ 4 ] Wi n e G . Ma r a n o n b a s i n i e c h n i c al r e p o r t a b o u t t h e h y d r o c arb o n p o t e n t i al of NE P e r u, Hu all a g a , S a n t i a g o a n d Ma - r a n o n b a s i n s t u d y[ R] . L i m a P a r s e p , 2 0 0 2 1 - 6 0 . [ 5 ] V a l a s e k D, A l e m a n A, A n t e n o r M, e t a 1 . C r e t a c e o u s s e q u e n c e s t r a t i gra p h y o f t h e Mara n o n Or i e n t e -- P u t u ma y o B a - s i n s ,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P e ru , e ast e r n Ec u a d o r , a n d S o u t h e a s t e r n C o l o m b i a [ J ] .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, 1 9 9 6 , 8 0 8 1 3 4 1 1 3 4 2 . [ 6 ] D a s h w o o d M , A b b o t t s I .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o f t h e O r i e n t e B a s i n , E c u a d o r [ C ] / / B r o o k s J . G e o l o g i c S o c i e t y , L o n d o n, S p e c i al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v 5 0 C l a s s i c P e t r o l e u m P r o v i n c e s . L o n d o n T h e G e o l o gic S o c i e t y o f L o n d o n, 1 9 9 0 8 9 . 1 1 7 . [ 7 ] K l e y J , Mo n a l d i C, S a l fi t y J . A l o n g s t ri k e s e g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A n d e a n f o r e l a n d c a u s e a n d c o n s e q u e n c e s[ J ] .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, 1 9 9 9 , 3 0 1 1 7 5 - 9 4 . 『 8 ] T a n k ard E . T e c t o n i c f r a me w o r k o f b a s i n e v o l u t i o n i n P e ru [ R] . C a l g a r y , C a n a d a T a n k ard E n t e r p ri s e s L t d , 2 0 0 2 1 45. 下转第4 5页 月 越账 O 5 m 2 樊怀才等 计算异常高压气藏地层压缩系数的一种新方法 一4 5一 [ 7 ] [ 8 ] [ 9 ] [ J ] .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o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, 2 0 0 2 , 2 9 5 5 6 - 5 8 . 李传亮, 周涌沂. 岩石压缩系数对气藏动态储量计算 的影响[ J ] . 新疆石油地质, 2 0 0 4 , 2 5 5 5 0 3 - 5 0 4 . L I C h u a n - l i a n g , Z HO U Yo n g y i . E f f e c t o f r o c k c o mp r e s s i b i l i t y o n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r e s e r v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[ J ] . X i i a n g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, 2 0 0 4 , 2 5 5 5 0 3 5 04 . 张英魁, 刘斌 , 古武, 等. 利用多元 回归方法确定岩石 压缩系数[ J ] . 油气井测, 2 0 0 1 , 1 0 1 / 2 7 - 9 . Z HAN G Yi n g - k u i , L I U B i n, GU W u, e t a 1 . De t e rm i n e t h e r o c k c o mp r e s s i b i l i t y b y t h e mu 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[ J ] . We l l T e s t i n g , 2 0 0 1 , 1 0 1 / 2 7 - 9 . 黄继新, 彭仕宓, 黄述旺, 等. 异常高压气藏储层应力 敏感性研究 [ J ] .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, 2 0 0 5 , 2 0 4 2 1 - 2 5 . HUANG J i x i n , P E NG S h i mi , HU ANG S h u w a n g , e t a 1 . Re s e a r c h o f t h e s e n s i b i l i t y o f a b n o rm a l h i g h - p r e s s u r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t o f o rma t i o n s t r e s s [ J ] . J o u r n a l o f X i ,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, 2 0 0 5 , 2 0 4 2 1 - 2 5 . 上接第4 0页 [ 9 ] Ma r k s t e i n e r R, A l e m a n A.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s alo n g t h e f o l d b e l t a s s o c i a t e d t o t h e Ma r a n o n -- Or i e n t e - P u t u ma y o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s[ J ] .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, 1 9 9 6 , 8 0 8 1 3 1 1 . [ 1 0 ]R o d d a z M, B a b y P , B rns s e t S , e t a 1 . F o r e b u l g e d y n a mi c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o n t r o l i n W e s t e rn Ama z o n i a T h e 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 A r c h o f I q u i t o s P e r u [ J ] .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, 2 0 0 5, 3 9 9 1 / 4 8 7 1 0 8 . [ 1 1 ]D e C e l l e s P , G i l e s K . F o r e l and b a s i n s y s t e m s[ J ] . B asi n R e s e a r c h , 1 9 9 6 , 8 2 1 0 5 . 1 2 3 . [ 1 2 ]M a c e l l a r i C . C r e t a c e o u s p a l e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c y c l e s o f w e s t e rn S o u t h A me r i c a [ J ] . J o u rna l o f S o u t h A m e r i c a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, 1 9 8 8 , 4 1 3 7 3 - 4 1 8 . [ 1 3 ]S h a n m u g a m G, P o ff e n b e r g e r M, T o r o A . T i d e d o m i n a t e d e s t u a r i n e f a c i e s i n t h e H o l l i n a n d N a p o ” T ”a n d” U ” F o rm a t i o n C r e t a c e o u s , S a c h a fi e l d , O r i e n t e b a s i n , E c u a d o r[ J ] .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, 2 0 0 0, 8 4 5 6 5 2 - 6 8 2 . [ 1 4 ]V o n H. O i l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s u b - A n d e a n b asi n s o f P e r u[ R] .